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庄弘泰:美好生活的新起点——十九大报告中社会民生论述解读

时间:2017/10/25 14:38:33|点击数:

  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与此同时,我国人民生活也在不断改善,以扶贫攻坚战、“新医改”为代表,一大批惠民措施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了新的判断。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指导思想,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新的历史时期的理论回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向更大胜利的行动指南。如何理解新时代下的我国的民生发展与社会治理方向?我们需要从十九大报告中寻找答案。

  一、全面围绕新的历史方位开展论述

  十九大到二十大这一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第二个一百年的起点,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的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我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在社会民生领域提出的众多措施恰当地围绕着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及其主要矛盾而开展。

  在教育事业上,我们早已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十九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将其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一方面凸显了人才培养在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中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教育在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上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创新型教育,未来我国将有力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同时也将形成我国的国家竞争优势。

  在医疗卫生事业上,我国已经建立了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但经历了改革开放后近四十年经济上的高速增长,积累了巨大财富的同时,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仍然不能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未完全解决。针对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医疗保健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并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这是基于我国的国家能力与发展阶段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其实施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并为人民群众带来更为充实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贯彻始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制度建设上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十二五以来,党中央提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理念,近年来在制度领域迅速发酵。强调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就是要通过制度设置的总体方案和基本模式,保证制度的基本精神、基本要求、基本原则贯彻贯彻到位。这也贯穿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民生领域各项措施中。在社会保障上,我国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人民卫生方面,我国要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而在社会治理上,报告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些社会民生领域的相关制度建设上都强调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就是要在过去的行之有效的理论和实践上,从制度思路上统一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使其具有整体性,从制度结构上各种制度措施相互结合补充形成完整制度体系;从制度效应上,各种制度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互相制约,最终社会领域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协同发挥作用,领域内部各子系统互相也具有协同效应。

  三、服务型政府建设继续深化

  十八大提出建设服务性政府以来,我国政府职能发生了深刻转变、权力运行方式产生了深刻变革。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对过去五年工作的一大深化,这一深化在社会建设方面也得到了重要体现。首先,在就业方面,提出开展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以及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第二,在医疗卫生方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加强以及全科医生队伍的建立,是我国跨越医疗深水区,重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关键。第三,在养老方面,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破解“养老难”问题,提出了推进医养结合的措施,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第四,十九大报告把良好的社会心态培育纳入了社会治理中,将心理健康提升到国家层面。提出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通过实现公民内在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四、热点民生问题得到关注

  十九大继续关注与群众最为紧密相关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在教育上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医疗卫生领域,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都直接回应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社会保障上,针对城市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增速较快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从而解决“房价贵”的问题,同时抑制房地产泡沫出现。十九大报告继续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促进高就业质量和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从制度上对人才流动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进行改革。同时,继续改革分配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同时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形成。

  脱贫攻坚是本次报告的新内容。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政府的一大难题,也是民生问题的核心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力度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2013—2016年我国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未来几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立下了目标:“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让贫困人口、贫困地区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阶段,十九大报告对扶贫的重要论述对当前扶贫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将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光辉篇章的信心之源。

  五、社会治理基础不断夯实

  十九大报告创新提出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种社会治理的格局最终将落实到城乡社区上。其中“共建”就是社区成员对与社区建设的广泛参与格局,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社区完善机制,引导社区其他各类组织共同参与,推进社会复合主体建设。“共治”就是在在社区层面整合三大主体资源,促进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之间的融合,在此过程中,通过社区成员密切参与社区决策过程,社区自我的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共享”指社区居民共同享有“共建”、“共治”的精神和物质成果,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观、公共参与。这种格局未来将取决社区治理的重心和措施是否真正能下移到基层社区,能够让每个社区成员都能感受到自我和周围社会空间的亲近的温度。如果社区内部充满着朝气蓬勃、励志向上的正能量,社会活力能够成功地调动起来,每个成员都对参与维护自己周遭的社区是有较强的主动性,还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为支撑,那么一种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格局将最终形成。

  六、非传统安全引起重视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与传统安全威胁相对而言的,包括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以“9.11”事件为代表的恐怖袭击事件,标志着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后最为深刻的变化,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国家安全威胁中更趋突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我国反恐形势严峻,以新疆“七五“事件、昆明 “3·01”严重暴力恐怖事件为代表的恐怖事件发生后,恐怖主义已然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安定的巨大隐患。2014年,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整体安全观”,指出国家安全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从而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在新的安全形势下,对国家安全的维护,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社会、依靠人民群众的强大合力。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维护国家安全实施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提高抵御安全风险能力,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和“三股势力”的侵袭。这表明在“整体安全观”下,未来我国将越来越重视对非传统安全的治理,完善国家总体安全体制,从而消解来自各个方面的安全威胁。

  社会民生领域的良好稳定发展是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之本。目前我国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些社会、民生问题往往成为发展中的障碍、难点。党在十九大报告中不忘初心,坚持群众利益,践行群众路线,关切社会民生领域中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问题和矛盾,做出了诸多重要论述。笔者认为,这些论述为我国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设定了起点,指明了方向。未来,我国在社会民生领域的发展,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社会民生上的难点、热点问题,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活力、有序、稳定的社会氛围,人人拥有美好生活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来源/作者:庄弘泰/社会学所 责任编辑: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