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顺清:解决缅甸若开问题的新思路——以脱贫带动发展,以发展实现稳定
时间:2017/12/12 9:59:03|点击数:
2017年8月25日凌晨,缅甸若开邦爆发罗兴亚武装份子暴力袭击警察哨所的事件。随后缅甸军方采取行动,对袭击者进行清剿,冲突持续不断,造成数百人员伤亡,大量村庄和房屋被烧毁,导致数十万民众流离失所,酿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据联合国难民署估计,截止11月底,约有61.5万若开邦难民逃到孟加拉避难,其中大部分是罗兴亚穆斯林,也有少量印度教徒。冲突也导致约2万佛教徒和3000印度教徒失去了家园,逃到境内其他地区避难。这是近年来若开邦发生最严重的一次冲突事件,使若开局势进一步恶化,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切,对缅甸的国家形象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缅甸政府内外交困。
若开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是当前缅甸政府面临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为了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2016年8月24日,缅甸政府成立若开邦事务顾问委员会,由联合国前秘书长、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科菲·安南担任主席。今年8月24日若开邦事务顾问委员会向缅政府和军方提交了有关若开问题的最终报告。该报告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88条建设性对策建议,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公民身份、自由行动、流离失所人员、人道主义援助、媒体接触、教育、卫生、毒品问题、异族共存、文化发展、边境问题、区域关系等方面。对此缅甸国务资政办公室积极响应,表示将全面落实这些建议。但是摆在缅甸政府面前的不仅有经费和技术困难,最大的障碍在于解决罗兴亚人的公民身份。根据缅甸《1982年公民法》规定,只有在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年)以前就长期定居于缅甸的族群才属于缅甸原住民,才能获得缅甸公民身份,而若开邦的大部分穆斯林都不符合这一条件。缅甸军方、官方和民间对这一族群的民族身份意见是统一而明确的,即缅甸不存在“罗兴亚人”,只有外来的孟加拉裔移民。任何政党和个人都难以违背主流的民意。因此,这些穆斯林难以获得缅甸的国籍,也难以被其他国家接纳。
作为缅甸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中方理解缅甸政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支持缅甸为维护国内稳定所做的努力,并为解决若开问题贡献中国智慧。2017年11月19日,我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内比都与缅甸国务资政兼外交部长昂山素季共同会见记者时,介绍了中方对缅甸若开邦局势的看法,表示中方建议分三个阶段解决有关问题。中方认为解决若开邦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缅孟两国双边协商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国际社会及联合国安理会应给予两国鼓励和支持。若开邦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民族和宗教背景,处理这一问题既需要应对好当前紧急事态,也需要着眼长远,寻求根本解决之道。对此,王毅外长提出了三阶段解决设想。
第一阶段是实现现地停火,恢复稳定秩序,使民众得享安宁,不再流离。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目前这一阶段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关键是不要再发生反复,尤其是不能重燃战火。第二阶段是各方及国际社会共同鼓励缅孟双方保持和加强沟通,通过平等友好协商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目前双方已就遣返协议初步达成一致,希望能够尽快签署并付诸实施,取得可视成果。第三阶段是直面问题根源,探讨治本之策。中方认为,贫困是产生动荡和冲突的根源,若开邦虽有着丰富资源,但发展仍然滞后。中方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该地区摆脱贫困的支持和投入,以脱贫带动发展,以发展实现稳定。中方愿在这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提出的方案获得了缅甸和孟加拉双方的积极响应。鉴于若开问题的复杂性,该方案若被采纳并落实,将有效缓解冲突,降低暴力事件发生的频度和烈度,并逐渐实现若开邦的持久和平与发展。
若开邦是缅甸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由于若开地区经济落后,民众就业机会少,存在大量无业游民,而这些民众对主流社会的极度不满和敌视,为恐怖势力的渗入提供了条件,这是若开地区冲突频发的重要因素。通过经济特区建设带动若开邦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纳富余劳动力,解决民生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王毅外长访缅期间与缅方共同探讨建设“北起中国云南,经中缅边境南下至曼德勒,然后再分别向东西延伸到仰光新城和皎漂经济特区”的“人字型”中缅经济走廊,形成三端支撑、三足鼎立的大合作格局。其中皎漂经济特区的建设对解决若开问题尤为重要。出于投资风险考虑,多数国家对若开邦投资兴趣不大。中缅双方在若开邦开展合作有战略契合点。虽然短期内该经济特区难以产生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其战略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中缅双方宜积极推动落实。
来源/作者:缅甸研究所/熊顺清 责任编辑:念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