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刘婷:休闲与和谐文化建设

时间:2017/9/4 17:09:20|点击数:

  从个体生命的意义上说,休闲就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精神)属性相互作用的和谐状态及其层次的提升过程和境界。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正确理解休闲,健康发展休闲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天然的一致性。

  休闲可以体悟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宁静恬淡,“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的闲情逸致,获得一种与天地自然相互沟通、互融互济的人和天和的心境,从而享受自身自然和外界自然的一种活动、一个过程,以及这种享受的内在愉悦和幸福体验。休闲使人的情感、直觉和意志等各种意识因素充分展露和表达,休闲就是对那种和谐、纯洁和向上的情感的体验,以及在身心和谐状态下直觉洞察自身生命奥秘、洞悟自然宇宙真理的过程。

  消费语境中休闲的异化

  波德里亚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定义为消费社会。在这里,人们所消费的已不是物本身,而是它所表征的符号,这些符号的意义则仅仅在于建立差异,因此,消费社会亦可被简要地定义为差异的建构。基于这样的理论,当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时,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发生前提也就被异化为建立于经济忧患是否已经解决的基础之上了。休闲成为文化符号,成为消费的对象,同时亦成为责任和义务。

  现代人对休闲的追求基本上离不开消费社会所提供的服务,他们往往把休闲质量等同于服务的质量。正如杰弗瑞·戈比在 《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中提到,现代社会各种休闲服务则“具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都市化的出现以及以物质商品生产为主要基础的经济模式的确立,为所有这些休闲服务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共同的前提环境。工业化使工作变得更有秩序,而时间便是安排这一秩序的工具。因而对大部分人来说,生活中工作之余的部分时间便成了‘自由时间’;它就像是一个空箱子,单凭典型的农民生活中的旧式游戏和礼拜活动是无法填满这个空箱子的。工业制度下的新型工作方式、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未来规划的城市环境淘汰了以往的生活和休闲方式”。因此,现代意义上的休闲首先不是一种个体行为,不是一种精神需要和文化追求,而是一个生产力的再生产和资源再分配的问题。因此也就不是个人的教养、喜好和选择问题,而是社会的统筹规划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意味着社会结构的转型。

  对于前工业社会中的民众休闲同样可作如是观。对于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而言,这似乎是一个文明水平和文化教养问题,但对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来说,这就是一个资源、结构、统计和规划的问题。不同的视角导致不同的社会方案。从当今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看,后者无疑更有实效,并与时代和经济发展潮流相适应,但从根本上、从劳动者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方面看,前者才是关键,因为,休闲的乐趣和享受得之于己与得之于人,其高下立判。

  毋庸置疑,每个具体的个人总是处于某一具体的社会利益消费关系网络之中,休闲的物质量度当然受到这些利益关系的制约,但必须明确的是,这与休闲的质及其境界层次没有必然联系。从本质上说,休闲是非物质和非功利的,是人超越这些具体利益关系的局限和纠缠,开阔视野、广博胸怀的过程,是体验自己与整个人类和谐统一的状态,平等和博爱是这一休闲活动的核心理念。对整个社会来说,休闲固然需要相当一部分人来经营相关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必然牵涉物质利益的调配,但这是外在于休闲的,不是休闲本身的固有之义,因而,即使整个社会,也不能着眼于物质利益的增进而发展休闲事业,甚至只把休闲当作产业来经营。只有淡化利益关系,休闲才有可能是现实的休闲、和谐的休闲。

  和谐文化建设中休闲的回归与升华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和谐”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境界。而休闲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播着文化,更重要的是创造着文化。历史证明,没有生产劳动,就没有文化的基础;而没有休闲,则根本不可能有独立的文化方式和内容的存在。没有人民大众的充分休闲和健康休闲,就不会有文化的传播和创造,更不会有先进文化的传播及其主导作用的实现。因而,人们对休闲的追求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对自由时间的追求,而是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不是追求获得更多的业余爱好或娱乐活动,而是追求超越繁忙的日程安排所获得的一种雅致与宁静的感觉。在这个意义上,美国著名的休闲学家凯普兰曾指出,任何一种特殊的活动都有可能成为休闲的基础。因此,休闲是与比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氛围更放松的层面相关的实践和空间。人们在这种时空中能够悠闲自得、顾虑最小、感觉最放松。

  相比过去诸多时代而言,消费社会最为注重日常生活的美感,它着眼于生活细节,并力图从中发掘生活的整体意义。这样一来,消费社会就指向了对单个人的关怀,延续这一路径,我们是可以致力于对人的本质性的回归的。而休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每一个人得到恰如其分的自由与和谐,可以这么说,休闲从一开始就是人本主义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存在划分为“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它们体现出由低到高的价值和意义。当休闲意味着一种创造性的自由生活的时候,它无疑体现着最后也是最高的那个价值——自我实现的价值。事实上,消费社会已然使休闲具备了一些“自我实现”的表象,而真正意义上的休闲需要比在消费社会中时更优越,消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能够使休闲具备审美性、反思性和创造性。在消费社会中,人们有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接近自由与和谐,拥有“在生活规范内做决定的自由空间”,亦即逼近真正意义上的休闲。

  综上所述,当我们走向休闲社会时,休闲不再是关于自由时间的消费,而是为了达到社会表现的目的来运用时间,是表现状态的活动。我们在休闲中所完成的,恰好是我们在工作中所要做的,休闲与劳动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再是休闲时间的增减或劳动时间的增减问题,而是转向关注日常生活的更基本的问题,超越为了劳动而休闲与为了休闲而劳动,或者说,超越休闲是为劳动服务与休闲是文化的最高表达这两种极端情形,从而完成休闲与劳动之间的“合—分—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和谐。

(作者为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民族文学所 刘婷研究员)

  

来源/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