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俄罗斯对“一带一路”的认知
时间:2017/5/17 9:51:23|点击数:
“一带一路”要经过俄罗斯本土或俄传统的“势力范围”。因此,俄罗斯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那么,俄政界和学界怎样认识“一带一路”?如何看待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中国应采取哪些对策?
从疑虑到认可
俄罗斯对“一带一路”、“一带一盟”(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矛盾的过程,从最初的不解、疑虑、担忧,到逐渐理解、认可、接受,进而支持、配合、共建。俄政界和学界表现也有所不同,政界从事“高级政治”,强调从大局出发,政治色彩较强;而学者则更为理性,多思、好辩且容易产生怀疑。
2012年普京就谈到要“搭中国经济之风,扬俄罗斯经济之帆”。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赴俄出席索契冬奥会,两国元首就俄跨欧亚铁路与“一带一路”的对接问题达成了共识。2014年5月,普京总统访华,两国签署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提出双方将寻求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2015年3月,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称,俄申请加入中国主导的、为“一带一路”提供资金服务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5年5月8日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5月,俄外长拉夫罗夫在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演讲时称,欧亚经济联盟不能也不应与强大的中国经济相隔离,强调要“互惠互利”。2015年7月,在上海合作组织乌法峰会期间,双方签署文件将上合组织作为“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主要平台,并指定由欧亚经济联盟经济委员会与中国商务部就经贸伙伴关系协定展开谈判。2015年9月,在俄首届东方经济论坛上,普京还专门谈到了“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战略意义。2016年3月,俄副总理德沃科维奇向记者表示,俄罗斯将在几周后向中国转交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框架内可对俄进行投资的项目清单。在此期间,中俄在能源合作、互联互通、经贸便利化、电商、金融合作、人文交流、过境中欧班列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16年12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指出,作为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俄未来将继续积极与中国发展各领域合作,共同应对全新威胁与挑战,在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中开展合作,解决全球和地区问题。2017年5月中国将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普京总统已经确认参加。
相比之下,俄罗斯学界的反应要“滞后”一些、谨慎一些、学术一些。俄学界对“一带一路”的不解和疑虑则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带一路”的内容、目的、实施手段是什么?“一带一路”有没有机制?为什么没有“硬机制”?他们担心会损害俄罗斯的地缘经济政治利益,中国取而代之成为“大欧亚”的掌权者,从而损害俄国际影响力和大国地位。但赞成的学者也有很多,赞成者多是从世界和欧亚经济、金融格局的视角,认为双方利益一致,可以兼容,对接合作;认为“一带一路”和“一带一盟”对接有利于打破万能的三方组合(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垄断和霸权地位。有学者认为,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来的刺激,“一带一路”、“一带一盟”给俄经济带来活力,提供新的机遇;俄罗斯特别需要互联互通,可以利用中国的资金建立交通物流网络,实现俄自己的战略目标;有利于促进巩固沿线国家的工业合作,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带一盟”可以促进大欧亚一体化合作,形成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新中心。
前景被看好
总的来说,俄学界对“一带一盟”对接合作的前景是看好的,并在这一点上与政界达成了共识。俄学者认可其将惠及沿线国家,两国方案是互补的,双方需要协调并加强在中亚的合作;建议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工作,并把说服中国作为俄对外部门的一项重要外交任务。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最新报告指出:“俄罗斯与中国不是竞争对手,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推动欧亚大陆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欧亚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是俄中关系的新起点。俄中扩展区域合作的趋势不可阻挡。对俄中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可能进行竞争的担忧没有必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俄精英们的认识。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斯克里巴教授认为“一带一盟”相互并不矛盾,在中亚地区并不构成竞争,并且有很光明的前景。但如何实现、落实,还要考虑其内部动力和政治过程。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重心向亚太转移,对华友好成为俄民意主流,俄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和讨论也越来越多。2016年一年中,215家俄罗斯媒体发布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总量为787篇。从全年报道的数量来看,俄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以及正面的报道呈现出“双升”的趋势。在2017年中国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期间,俄罗斯各界对“一带一路”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正面的、乐观的意见日渐占上风,并逐渐成为俄认识的主流。
期待顺利对接
如此大规模地报道、讨论、参与“一带一路”,对接“一带一盟”,是俄罗斯有史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已属难得。要弄清楚俄方的需求和期待是什么,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个长期、中期、短期的具体规划。
“利”、“行”、“通”三点既是“一带一路”的法宝,也是中俄战略对接的法宝。“利”是关键环节,无利可图则无可持续性。“行”是具体实施、贯彻落实,实现利益最大化。“通”即互联互通,是条件、保障。要寻求共同利益、相近利益、相似利益,求同存异,循序渐进,从战略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优先层面。
中俄之间既要在经济上“硬对接”(道路、交通、港口、航空等),也要“软对接”(规则、制度、法律等)。具体对策可以在欧亚经济联盟总部设立“一带一盟”观察团,对接合作工作组;设立“一带一盟”国家政府间和平友好、语言文学、艺术、建筑等各种政府奖项,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落实“三共”(共商、共建、共享)与“三同”(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针对一些具体的利益问题,如能源价格、海关税率、铁轨轨距,则应具体分析,逐个解决。能源价格是一时的,海关关税是短期的,铁轨轨距是中期的,长远目标是要建立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自由贸易区。
总之,“一带一盟”战略对接是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亮点、增长点和出彩点。中俄关系发展自有其内部逻辑、动力和定力,要把高度互信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领域的具体成果,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起引导、推动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中俄全面合作研究”(16ZDA040)和一般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关系研究”(14BGJ039)阶段性成果,得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亚欧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源/作者:信息中心/代丽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