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松:虐童事件是对人性与教育的双重拷问
时间:2017/11/27 15:00:11|点击数:
最近,不少人被微信上不断刷屏的虐童事件所震惊了。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人性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从上海携程亲子园教师喂孩子吃芥末,到广西合浦县幼师持棍殴打孩子,再到北京红黄蓝幼儿园猥亵、针扎幼儿,给幼儿喂食、注射不明药物,这些频繁涌现且花样百出的虐童事件,不断刺激着人们尤其是为人父母者本已有些紧绷的神经。除了愤懑和谴责,我们还有必要追问:这些人性扭曲者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了这些虐童者?
我们知道,中国人对于人性向来都是乐观的。孟子曾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说,人人皆有善良本性,它是与生俱来的,所谓“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按照他的论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而这恰恰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行文至此,我们不禁要问:当那些人模人样的家伙在猥亵、虐待幼儿时,他们的“不忍人之心”到底何在?显然,那个与生俱来的善良之心,已然被蒙蔽、甚至被泯灭。毋庸置疑,虐童者就是孟子所说的衣冠禽兽!
儒家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是后天的染污让那个本来纯净、善良的人性逐渐变得污浊乃至被泯灭。正如孟子所说的,“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正因如此,儒家坚信人是教得好的。以儒家为主的中国古代教育特别强调德性的培养,注重对人性的引导、矫正和修复。孟子尝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所在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归复人性本来的面貌。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是儒家的礼乐教化,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抑或佛教的找寻自性,其实质都是使一个人本来具足的善良本性得以归复,换言之,教育就是引导人们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回到自己。
在中国古代社会,幼教被认为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教育阶段,亦即所谓的“童蒙养正”。古代虽然有束脩之礼的说法,但教育者主要是出于教化人心的考量,而非以盈利为目的。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以及二胎的全面放开,对幼儿园、托儿所的需求逐步增多,当年孔子无暇顾及的童蒙教学,如今已经成为不少人的摇钱树。事实上,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幼教变成了一种产业,这带来了教育资本的疯狂扩张。“一月投资,次月回本”,“零投资,年赚百万”,类似的广告充斥着幼儿园加盟行业,学前教育已经变成了一种彻头彻尾的“商品”。以这个所谓的“红黄蓝教育”为例,相关资料显示,这家已经独立上市的以幼儿园运营为主业的学前教育公司采用的是“直营+加盟”的商业模式,其直营幼儿园每年新增10-15家,加盟幼儿园每年新增40-50 家;亲子园以加盟模式为主,每年新增100-200家。仅以2016年的17900人、学费7320万美元粗略计算,当期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平均收入为4089美元,约合人民币2.7万元。由于幼儿教育的效果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这就导致了其办学质量良莠不齐,从教人员鱼龙混杂。当幼教事业变成了一部分人牟利的工具,虐童事件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事实上,不止于幼教如此。在全社会追逐功利的背景下,原本丰富复杂的“育人”过程已逐渐沦落为一种技能教育,教育正丧失其本应具有的灵魂。相比于儒家的礼乐教化,现代教育以灌输知识、培养技能为主,而忽略了对人性的引导和找寻。毋庸避讳,那些人性已然扭曲的虐童者,正是在这种教育背景中被培养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既是人性之殇的作恶者,也是教育之失的受害者。我们知道,以儒家为主的中国古代教育极为重视德性的培养,根据《论语•雍也》的记载,鲁哀公有一次问孔子:“弟子孰为好学?”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有颜回者好学”。孔子进而解释说,因为颜回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值得注意的是,鲁哀公问的是谁最好学,孔子回答的内容却是道德修养程度。显然,在孔子看来,读书就是要变化气质,完善人格,恢复那个本来就有的善性,进而改善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儒家成人之道。儒家认为,只有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的学生才称得上真正的“好学”,只有“求其放心”才是读书做学问的最终目的,而这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的缺失所在。
实际上,近年来虐童事件可谓是频繁出现,每一次曝光后,舆情总是表现得波涛汹涌,当事教师被处以从检查、停职反省到开除等惩罚,幼儿园、学校或教育机构赔偿、道歉以至于被取缔,事情便告一段落,人们也开始逐渐淡忘,重新回归平静的生活。在这虐童之后的众声喧哗当中,我们除了呼吁加强相关监管制度和惩治力度,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人性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了。在我看来,这些年来虐童事件的频繁发生实际上是对人性与教育的双重拷问,它在不断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牟取利益,而是教化人心;教育的重心不是培养技能,而是归复人性!
(作者单位: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云南省道德研究院)
来源/作者:哲学所/谢青松 责任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