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第五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高端访谈系列之叶海林研究员访谈录

时间:2017/7/13 17:27:12|点击数:

  “一带一路”建设需加大与南亚国家的合作

 

  2017年6月13日,第五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叶海林研究员接受了我院的专访,主要就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所持的态度及中国与南亚的合作等问题发表了一些意见。

  问: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持什么样的态度?

  叶海林:第一,印度不打算参加“一带一路”,表面的理由是对中巴经济走廊穿越克什米尔地区有异议。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巴格拉伊宣称:“没有一个国家能接受一个无视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的项目”。印度不能接受中巴经济走廊,因此不能接受“一带一路”。其实,真实的理由是印度对“一带一路”的动机和对印度的影响持怀疑态度。自“一带一路”提出后,中国一直在对印度做工作,但没有能够说服印度接受中方的解释。所以,印度方面对“一带一路”的动机、性质以及对印度的影响,仍然持一个相对比较保守的态度,对“一带一路”还有战略疑虑。

  第二,中印互动出现了问题。在整体上,中印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使得印度的对华政策比较消极,不仅仅是对“一带一路”有怀疑,而是对整个中印关系的态度都比较消极。印度在谋求列入1248号决议委员会、核供应国集团等问题方面都对中印关系有所不满,对“一带一路”态度并不积极。

  第三,印度担心“一带一路”进入南亚次大陆以后,在南亚次大陆大规模的展开,可能会使印度的地区主导权有所下降。

  第四,在整体的国际关系的大格局下,印度认为印度对华的关系可以有替代。印度可以发展和美国的关系,巩固和俄罗斯的关系,发展和日本的关系。印度对自身在次区域内发挥经济主导作用的信心也比以前强,所以综合起来看,印度对“一带一路”的需求并不迫切。

  我们必须要对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政策有清楚的认知,印度并不是在阻挠“一带一路”的发展,只是不参与,印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说反对“一带一路”。说印度反对“一带一路”,是不符合事实的,印度方面的政策更多的是对“一带一路”持有一种怀疑的心态,现在不参加,并没有阻挠“一带一路”,只能说印度对“一带一路”有疑虑,有怀疑,态度消极。

  问:那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中国应该怎样开展与南亚国家的合作?

  叶海林:“一带一路”在南亚的开展,确实不能摆脱南亚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结构。南亚确实存在印度一家独大的现实,这对“一带一路”肯定有影响。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简化为要么“一带一路”以南亚的中小国家为主,不管印度想什么,中国都要做;另外一个思路是中国努力说服印度,把印度的参与作为“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一个条件;第三个思路就是这是两件事,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我个人认为,所谓中国排斥印度参加“一带一路”,只去发展与南亚中小国家的关系,这没有必要,而且中国也不会排斥任何国家参与“一带一路”,但是中国把印度的参与与否作为“一带一路”在南亚次大陆取得成绩的条件,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政策选项。实际上,过去4年以来中国在南亚地区推进的大部分“一带一路”的项目,并没有征求印度的意见,印度有些声音是反对的,但我们还是推进了,所以至少可以说,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对“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不是决定性的。

  我认为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南亚中小国家先大力推动,对于印度的犹豫,我们要有耐心,对于印度的疑问,我们可以解释。如果说我解释以后印度还是不相信,那么中国就应该等待。我们要明确印度的参与不是“一带一路”实施的要件,在南亚地区,任何国家都可以参加“一带一路”,谁的参与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印度虽是南亚最大的国家,它不参加不代表“一带一路”就没成就。

  问:您觉得,中国与南亚国家开展合作,哪些领域是重点,可以先行推进?

  叶海林:对“一带一路”的实施,中国是有规划的。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南亚国家的交通基建缺口非常大,所以要重点推进;其次是能源,能源合作对中国及南亚国家都至关重要;第三是人力资源培训,这个问题现在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我觉得这一块恰恰是特别需要中国政府、企业界、民间组织重视的重要方面。将来我们大量的企业走出去,但当地的熟练技工缺乏、对中国营商环境不了解,是会有很大的阻碍作用的,所以,我觉得人力资源培训现在还没有被大家充分重视,大家对基础设施和能源谈的很多,但对人力资源培训说得多,做的少。一方面,我们要对对方国家的劳动力进行技能和工程技术标准培训,让他们了解和适应他们中国的商业文化,另一方面要针对当地的营商环境,对中国企业驻外人员进行培训;第四是产业园区的合作,但还是要一步一步走,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目前,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都有不错的进展。从当下来看,我觉得交通、能源、人力资源和产业园区这四大块是“一带一路”在南亚及很多地方推进的重点领域。

  问:在“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建一些什么样的产业园区呢?

  叶海林:主要就是两类,一类主要针对当地的产品需求,我们为当地提供工业制成品,但是这一类有一个问题,例如:印度就可能会觉得有些需要引起重视的因素,从印度的立场来说,这样就意味着中资企业在印度的市场范围扩大,印度更希望的是中国企业投资之后能增强国家的对外出口,产品能销售到第三国,甚至说返销到中国。像印度这样自身有发展全产业链想法的国家,更关心的是产业园区建设能够增强印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而不是仅仅能够满足印度国内产品的需求。但对于南亚的其他一些国家,特别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国家,如尼泊尔、巴基斯坦,他们可能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国企业在当地设厂,能丰富、培育和激励本国的市场。对印度来说,对国际市场的培育更重要。所以产业园区兴建的市场和将来发展起来后的市场指向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种是产业园区建成之后,从中国的立场来说,产品能返销回中国,就像当年的欧美国家在中国设立产业园区,很多的产品是返销回欧美一样。但是现在看,我觉得终端产品返销的可能性不大,中间产品返销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终端产品的生产比在中国国内生产还有较强竞争力,但是中间产品则不然,比如给中国的企业提供制造终端产品的半成品还是有利可图的。这样,走出去的企业劳动力成本可以有所下降,这样的话,企业会选择作业条件比较好的区域,如说斯里兰卡,它的交通比较发达,国际物流体系成熟,产业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素质也相对比较高,能够和中国有产业衔接。中国的企业在海外建设产业园区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后,中国与南亚的产能合作,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叶海林:“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后,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国都是有成绩的。其实,在中国和印度之间也是有成绩的,成绩可能有大有小,但整体态势还比较好。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注意,印度经常说,“一带一路”在实施3年多以来,中国与伙伴国家的贸易顺差大部分都是在扩大。对这个现象我们要客观地看待,现在“一带一路”还在早期的建设阶段,需要大量的来自中国的工程机械、建筑材料的进口,势必造成一个阶段性的贸易逆差扩大,本身并不是不可解释的。中国企业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社会沟通,避免形成一种中国在“一带一路”中就是赚别人的钱的观念,中国需要警惕舆论的反弹。

  专家简介:叶海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专家,2000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0~2004年,中央机关政府公务员;2004~2006年,我驻外使馆三等秘书;2006年2月至今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南亚编辑部主任、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目前主要从事南亚地区政治与国际关系、反恐怖及非传统安全研究。学术代表著作有:专著《巴基斯坦--纯洁的国度》、《吹过开伯尔的风》、《理解巴基斯坦》,译著《空间战争》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目前,为央视特约评论员,作为嘉宾多次参与央视《环球关注》、《防务新观察》、《今日关注》和《央广时评》;凤凰卫视《全球连线》等多档国际评述类栏

  (采访、整理:孙喜勤 审核:王国平)

来源/作者:孙喜勤/南亚东南亚编辑部 责任编辑: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