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第五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高端访谈系列之郑筱筠研究员访谈录

时间:2017/7/18 9:50:31|点击数:

 发挥文化区位优势 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017年6月12日至13日,以“新机遇、新思路、新举措“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化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务实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在中国昆明召开。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宣传组代丽、孙喜勤围绕会议主题,与出席本次会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郑筱筠研究员进行了访谈。

  问: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更好地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郑筱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和互利互赢的理念,打造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仅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交流,从文明交流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建设根本上是多元文化的融通,既代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到一定阶段需要深度的交流和理解的新境界,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振兴和对接,并且围绕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的主题,形成广泛的共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邻居,也是文明意义上的邻居。全世界人口近70亿,该区域人口30亿,因此在这个区域内各国之间的合作,对全世界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在长期以来的历史交往中,反映的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间天然的、地理的联系,具备建设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条件和资源。

  就利益共同体而言,“一带一路”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利益,大家都是合作者,这个利益不是短期的。就命运共同体而言,命运共同体最大的利益就是把你和我变成我们,和为贵是其重要的联系纽带。“一带一路”建设与人民息息相关,各国的人民都作为主人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我们大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这就需要我们以诚相待,合理建设我们的美好大家园。就命运共同体而言,全球化和现代化使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既然我们都是地球村的村民,我们更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我们家人。早在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演讲当中就清晰地传达了这一理念,“这个世界相互联系,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我们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

  问: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发挥文化的区位优势

  郑筱筠:从文化区域优势角度来看,文化区域优势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软实力。我们可以打造文化区位优势,以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为例,近十年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合作领域的合作卓有成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黄金四角合作,此外正在形成各种次区域和微区域经济合作模式,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就总体而言,文化机制的合作深度不足。对此,我们可以逐步建立文化机制深度合作平台,使文化区域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形成互补,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云南、广西、福建、广东等省市,在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经贸交流中发挥重要的区位优势。以云南为例,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有着文化与经济的联系,目前,云南已经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与东盟国家在经济贸易领域形成互利合作的良好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且初步形式经济区位优势,甚至已经形成边境一体化的效益。这种优势非边境地区不具备,可以形成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我们应该前瞻性地考虑,经济区位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文化区位优势可以是一成不变的。对此,可以发挥文化的作用,以文化为平台,持续打造文化区位优势,弥补经济区位优势的不足,以文化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世界文明之间的宽容和理解,以交流、互鉴、合作为前提,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研究,尊重差异,积极践行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努力发挥文化的区位优势,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正面宣传世界各国的方针政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真正做到文明互鉴。

  郑筱筠简介

  郑筱筠,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系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青联社科联理事、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国家宗教局宗教工作专家库专家、求是杂志社-云南省委“国情调研基地”专家、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研究领域涵盖南传佛教、东南亚宗教、宗教理论与宗教政策、宗教慈善等。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含编著)近20本,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70余篇论文及内部报告近30篇,主持和完成3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重要项目等。

  (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宣传组 代丽、孙喜勤整理)

来源/作者:代丽/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