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凝聚创新人才力量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时间:2024/4/18 17:45:26|点击数: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们党应对新形势下全面把握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抓手,是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新型劳动者应当具备丰厚的知识和丰富的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和操作新型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新型劳动者应当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更新生产资料。前者要求劳动者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后者要求劳动者在不断地实践中更新具备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的知识体系。因此,培育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凝聚创新人才力量,才能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首先,加快新型人才培育。生产力是劳动者使用生产资料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新质生产力必然不可能是传统生产关系的简单叠加或者局部优化,而是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进行不断优化组合的质变,其所涉及的领域之广、科技之新是传统生产关系无可比拟的。劳动者作为第一资源,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培育新型劳动者,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首要前提。在当前科技发展形势下,生产形态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只有具备多维知识体系和较高科技文化素养的新型劳动者,才能在这个必然趋势下掌握各种新型生产资料的使用技能,创造出丰富的社会财富,从而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培育新型人才队伍要着眼于结构和空间两个层次。在结构方面,应当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对未来产业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建构具有前瞻性的人才结构。结合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特定类别和特长的人才,选拔培育一批战略帅才、产业英才、制造匠才和青年俊才。他们应当具备国际战略视野,深谙现代管理,拥有现代高科技研发能力,以及较强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与此同时,做好科教兴国战略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探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路径,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研、产融合;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和国际合作,充分吸收国外优质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在空间方面,应当优化人才布局,科学配置人力资源。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绝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应该是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整体性发展。当前,我国劳动者素质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这为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要结合产业布局推动人才资源在各行业合理、有序、均衡地分布,制定和实施宏观人才调控政策,调整和改善劳动力分布在地理空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布局。
其次,建立和完善新型人才队伍评价和考核体系。完善的人才评价和考核体系是保障劳动者乐于劳、享于劳的必备制度。要使创新型人才能够专心、全心、安心地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如何评价和考核创新型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评价涉及到是否尊重劳动成果,如何考核涉及到是否合理合规地激励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和考核体系,还能够极大地提高新质生产工作的效率,从而服务好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
建立和完善新型人才队伍评价和考核体系可着重从两个方面探索。一方面,针对科技型和应用型人才,应当根据其劳动价值及时完成相关的评价与考核工作。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本身不仅是其将所学转换为社会财富的过程,同时还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因此,对劳动成果的评定和认可无异于是对劳动者本人所创造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最大肯定。用人单位能够及时地将劳动成果所带来的个人价值体现赋予个人,使得劳动者本人在物质上、心理上得到肯定与满足将有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针对从事基础性研究的人才,应当给予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支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整体发展趋势,这更需要基础性研究的丰硕成果来作技术支撑。针对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攻坚的基础性研究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制定考核评价规则时充分尊重基础性研究的周期性规律,给予时间空间的充分保障和资金政策的倾斜,保证他们能够安心全然地投入基础性研究。
第三,拓展新型人才交流平台。闭门造车从来不会也不可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只有促进人才走出去、引进来,在思想的交流碰撞和智力资源的流动中,才可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布局建设不同层次、不同门类的人才交流平台,便于统筹各类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为新形势下建设人才强国提供核心支撑。
拓展新型人才交流引进平台要结合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考虑。在国内层面,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一批世界级人才发展平台和高地,率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效贯通,打造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梯队,激发劳动者的能动性和创新性。地方政府鼓励和支持相关平台的建设,积极吸引先进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高精尖人才,切实落实好人才配套措施。在国际层面,积极探索建立国际合作渠道,源源不断地将新型人才送出去继续深造,同时吸引新型人才回国发展。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生产资源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劳动对象的多领域化要求新型人才不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备丰富的多维知识体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保持对行业内全球发展前沿的关注度和敏感性。另一方面,我国科技依然面临着“卡脖子”的难题,要通过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回国发展带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创新人才的需求量还远未得到满足,这极大地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搭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球引智平台,提供优厚的人才待遇和发展条件,鼓励和吸引国外高层次人才到中国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 李雪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云南理论网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