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视点

朱佶丽: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探索实践

时间:2024/12/30 17:07:35|点击数:

  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组织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结合云南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经验,总结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对于推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全过程

  大理各族人民在独特的生存环境中,依托复杂的地质构造、丰富的自然资源、秀丽壮美的自然风光,发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大理地区独特的文化生态,各类文化资源十分丰富。2023年1月28日,经过文化和旅游部的评估,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通过验收,成为云南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共有8个重点保护区域,包括了所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涉及全州12个县(市),涵盖10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1个省级、11个州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共有2344名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大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秉承非遗保护理念,坚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按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科学管理保护区的同时,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融入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利用非遗+技艺帮扶,非遗+展示宣传,非遗+文化融合等形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二、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培养师生民族文化自信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每年都组织开展不少于40场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组织和参与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多达200多场次,非遗进校园活动覆盖大理州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已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分布在保护区内12个县(市)。大理州在推进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中,把学校的全体教职工也纳入非遗教学实践,拓展了非遗进校园的影响力。大理市东门完小,将剪纸、扎染、面塑、甲马、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白族霸王鞭等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在非遗项目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尊重教育规律,由专职教师将活态传承的非遗转化为适合儿童接受的课程,在培养师生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东门完小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2020年全国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2024年9月,大理州群众艺术馆与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大理非遗学堂”进校园活动,请白族三道茶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董秋月老师向下关四小的师生讲解白族三道茶所蕴含“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礼仪,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厚植了师生们的文化自信心。同年10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禾甸镇中心幼儿园举办为期一周的包括土陶、面绘、扎染等传统手工艺的民族文化研学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零距离体验非遗魅力,促进参与者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包括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2016至2020年第一阶段的建设过程中,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探索“非遗+精准扶贫”的大理模式,对接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共有83个非遗项目,从事剑川木雕、白族布扎、剑川梅园石雕、剑川白族土陶等传统工艺人员逾2.6万人,年产值超过5亿元。剑川木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依托受保护区生产性保护扶持的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师资力量和销售渠道,对口帮扶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族、傈僳族、怒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同胞较多的地区,培训当地群众掌握木雕技艺,将扶贫工坊搬到怒江深山,以“公司+学员+工坊”的形式,助力怒江州同胞脱贫致富。羊岑乡的杨元松是剑川县的木雕非遗传承人,他1996年开始学习剑川木雕,后到丽江经营木雕生意,收入颇佳。2008年,他回老家探亲看到邻居杨继雄和张旺春因为身体残疾导致生活困难,于是放弃了在外的生意,回乡开办剑川木雕作坊帮助弱势群体。回到剑川以后,杨元松先向杨继雄和张旺春传授技艺,希望通过“授之以渔”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之后,他又开办了木雕厂,扩大业务,吸引更多的人来拜师学艺,增加收入。自杨元松回乡创业至今,已免费培训徒弟逾200人,其中60余人为残疾人。现在,杨元松的木雕厂有职工19名,大部分人是残疾人。为了不断提高员工收入,他积极拓展渠道,开始进行网络直播带货,将彩绘木雕销往全国各地。白族布扎也是云南省的非遗项目,剑川县的张四代是该项目的传承人之一,张四代也像杨元松一样,将自己的技艺无偿传授给其他人,近年来共培训了600余人次学习布扎,让他们通过学习白族布扎实现创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将非遗技艺无偿传承给更多的人,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增强生活能力,推动当地社会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四、各民族文化融入非遗创作,中华民族一家亲

  情感融入、文化交流成就非遗大师。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村民世代以加工金、银、铜质生活器皿和首饰等工艺品为生。寸发标是新华村寸家第六代金属工艺传人,从事银器锻制技艺近50年来,他不仅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还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寸发标年轻时去过省内大部分地区和四川、西藏等地谋生、学艺,他每到一地都主动与各族群众交流学习银器锻制技艺,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不仅把祖辈传下的传统工艺与各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融入到银器的制作过程中,还从藏族手工艺人的银铜器皿加工经验中,总结出将情感融入金银器制作的独特技法。寸发标从各地民族平等团结、亲如一家的关系中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变化,这些经历让他以中华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为创作元素,先后研发出九龙系列产品,开始了银器手工艺的发展创新。之后,寸发标带领团队经过4年的努力,打造出迄今为止全国最大、耗时最长,展现中华民族团结齐心、和谐共融的全家福——“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大型银雕屏风。这幅屏风展现了56个民族112名人物欢聚于天安门前的形象,展示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亲如一家、携手共圆中国梦的精神风貌,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表性佳作。寸大师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不忘培养银器锻制技艺的传承人。多年来,他带出徒弟380多名,间接带出徒弟1600多名,培训高校学生2000多名,每次都主动将掌握的手工技艺倾囊相授。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新一代传承人再接再厉,不断创造出新的成绩。鹤庆县草海镇李福明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银饰锻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老一辈传承人的带领下,他完善和恢复了银器“金银错”不同金属材料镶嵌的技艺,获得了6个国家专利;成功开发铜包银技艺以及铜银表面着色处理技术,获得3个国家专利;开发竹丝扣银系列、玉雕与银器系列、木雕与银器系列等银器锻制技艺,获得3个国家专利。2023年,李福明作为十位年度人物之一荣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奖”。他和寸大师等老一辈优秀传承人一样,始终遵循将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理念与非遗技艺深度融合,用精美绝伦的手工艺品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者系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民族学所副研究员 朱佶丽;本文系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院级项目“云南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及其特色旅游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作者: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