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分组讨论情况
时间:2016/6/20 9:26:56|点击数:
2016年6月13日第四届中国——南亚智库论坛在昆明举行了三个小组的专题讨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和南亚、东南亚经济互动与合作日益紧密,双边关系发展稳中有升。大会诚邀了来自中国、印度、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老挝、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位具有影响力的智库、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并就“经济走廊建设与国际产能合作”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为推进中国(云南)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南亚智库论坛”是中国——南亚博览会的系列活动之一,顺应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深化合作的愿望,体现了携手应对世界经济复杂形势的需要,对深化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该论坛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形成了许多共识。第四届论坛紧扣“经济走廊建设与国际产能合作”主题,分三个议题展开平行讨论。
第一分论坛的议题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早期收获及产能合作的优先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和解决办法。”来自孟中印缅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代表近30人深入讨论了上述议题。与会专家发表了许多重要观点,例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早期收获喜人,四国政府推进合作的政治意愿明显提升,应抓住机遇加快推进”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应该优先推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应该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目前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机遇大于困难和挑战”等。还有学者指出,目前四国正在紧锣密鼓筹备第三次孟中印缅四国工作组会议,希望提供政策指导文件,而印度高管今年将来云南商讨孟印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事宜,以体现印度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关注与支持。
第一分论坛会场
第二分论坛的议题是“中巴经济走廊及产能合作的优先领域、面临的风险及对策研究。”本议题参会学者来自多个智库机构,讨论激烈,观点丰富。一些参会学者指出,“相关国家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有的学者指出,“经济走廊建设应作为国家战略,加强共商、共建、共享”。还有学者指出,要“促进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由贸易化进程”;“建立中巴经济文化走廊,增进中巴友谊”;“通过教育合作增进中国和南亚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 等。也有学者分析了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还有学者针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存在的安全问题、贸易不平衡” 问题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中国的许多学者指出,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重要的项目,也是“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一条重要的经济走廊,还是中国希望建设的示范性的工程,在未来要继续深化合作,加强人文交流,促进信息沟通,广泛推进科技、文化、教育、智库等交流与合作,助推产能合作。
第二分论坛会场
第三分论坛的议题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先方向、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参会学者重点研讨了“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国际产能合作规划”、“加强人文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国际路港的建设对自由贸易区的重要性” 、“农业方面的合作”等问题。在发言中,一些代表指出,我们需要双赢的政策来指导开展“南南合作”,除了推动市场化的改革,我们还需要非常强力的国家资源和政策给予支持。还有一些代表指出,我们在强调发展的同时,还要重视环境保护,要加强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合作,希望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深入挖掘发展的潜力,保护好发展环境,为地区发展带来好处和收益。
代表交流
我院的专家学者也积极参与各分论坛的讨论。任佳院长的发言指出,目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面临五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一是参照GMS的做法,尽快开展四国人力资源培训;二是推动旅游合作;三是增开航线,提升边境口岸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建议开辟支线航空,促进地区旅游;四是建议加快实施农业早期收获项目;五是建立四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机制; 六是扩大智库和民间交流;七是开展体育赛事,加强青少年的交流;八是开展医疗援助,促进扶贫开发;九是建议加强政策沟通,促进四国商签投资保护协定和运输便利化协定; 十是推进能源合作。
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陈利君就《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背景下的产能合作》、缅甸研究所副所长雷著宁就《经济走廊与区域合作升级版建设》、东南亚所熊丽英副研究员就《云南对中南半岛国家经济外交模式分析》进行了发言。云南省社科院副院长边民社、南亚所副所长杨思灵参与了相关组别的评论。
中国—南亚智库论坛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相关智库机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本届论坛对孟中印缅、中巴、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和产能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讨论、交流,凝聚了各方共识,这对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深入开展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以及打造高端智库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信息中心 李月 汪洋 审核:陈利君)
来源/作者: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