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周黄正蜜副教授应邀做客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系列讲座,并为大家带来了题为《是否存在一种道德共通感?——康德道德感与共通感理论辨析》的学术报告。


周黄正蜜老师作讲座  李月/摄

  周黄正蜜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道德哲学和美学。她的代表作包括:Der Sensus Communis bei Kant. Zwischen Erkenntnis, Moralitaet und Schoenheit. Kantstudien Ergänzungshefte Vol. 187. (De Gruyter, 2016);《康德共通感理论研究》(商务印,2018);《智性的情感——康德道德感问题辨析》载于《哲学研究》2015.5;“Turn from Sensibility to Reason: Kant’s Concept of the Sublime”in Kant on Intuition (Routledge, 2018)。

  在报告中,周黄老师认为,康德在对传统道德感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上对“道德感”概念进行了改造,把它定义为一种建立在道德法则之上的先天情感。并在道德哲学中赋予这个概念一个重要的作用,即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以解释抽象的理性法则如何能应用到具体的感性—理性存在者之上。康德的道德感理论的难点在于:一方面要解释道德法则如何能在人心中产生出肯定性和否定性的情感,另一方面要通过分析情感的内在结构解释其普遍有效性。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这种建构可以划归另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中,即感性与智性的关系。一般来说,主动的知性和被动的感性被康德定义为完全不同的能力,但道德感作为一种智性情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可以重新界定这种关系。

  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通过形式性的道德法则排除质料性的感性禀好、通过理性实践主体的意志自律排除经验性的幸福要求。但是,他对道德感概念的创造性运用不仅完成了先天理性法则在经验性感性世界的落实,也提供了德行与幸福相关联的一种可能性,而且昭示了康德哲学中隐而不显、且一直为人所忽略的一个维度——对有限的理性主体的身体和情感的关注,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种新的对感性和理性关系的定义。

  最终,康德哲学的主体并非被剥离了血肉、毫无乐趣和激情可言的形而上的存在者,而只是一种有尊严的感性——理性存在者:他严肃地守护着自己“享乐”的底线和原则,从纯粹的智性愉悦中获取动力,一边与感性的干扰和阻碍战斗,一边从感性中获得更坚定的斗志,将自己有限的理性生命一步步实现出来。


讲座现场   李月/摄

  报告后,哲学所同仁与周黄老师在道德哲学、康德道德哲学、现实道德问题等多个问题上展开热烈讨论。与会同仁认为,周黄老师对康德的“道德感”理论的建构,力图弥合康德道德哲学的形式主义与道德实践力的鸿沟,既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一种全新建构,也可以看作是对康德道德哲学不具行动力的“形式主义”评价的一种修正和辩护。可以看出,周黄老师在康德的“道德感”理论建构上的着力颇深,亦初有建树,其成果处于康德研究前沿。这是一场不可多得的论证清晰、逻辑严密的高质量讲座,大家都受益匪浅,并期待着周黄老师今后能为大家带来更多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