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社科视窗

《<现代性的历史与逻辑>——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及其当代阐释》评介

时间:2021/8/19 15:24:52|点击数:

  《<现代性的历史与逻辑>—马克思现代性理论及其当代阐释》一书近日出版。该书认为,现代的历史,不仅是一系列物质形态的分布和组合,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迁和整合历史。当今世界,每当我们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乃至后现代等全新历史境遇和全新思想观念的时候,往往都会想起马克思在一个世纪之前对现代性进行的深刻批判。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中的现代性话语,都可以在其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中得到系统阐释。

  该书对马克思对现代性思想进行了多维透视,指明现代性内涵于资本的逻辑之中、现代性处于历史的流变之中、现代性行进在社会的矛盾裂变之中、现代性呈现于全球性的视域之中,用资本逻辑、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现代性,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所以,马克思被看作是现代性的批判者,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为现代社会唱赞歌,他一生从事的工作就是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资本主义的现代性,所以马克思思想活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批判性和否定的辩证法。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首先从马克思的两大历史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现代性意义入手,探索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体系。如果唯物史观表达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那么剩余价值学说则表达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特定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微观剖析。前者立足于建构,后者立足于批判。前者表明马克思对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科学判断,后者表明马克思对私有制条件下,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历史与逻辑相违背的批判立场。当然,无论唯物史观的创立、资本主义批判的开启,还是马克思其他一切思想理论,事实上在马克思那里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理论视野一现代及其意义。

  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视角,考察现代、现代性的含义与历史发展脉络,现代性指的就是现代社会最为根本最为普遍最为一般的性质,也就是现代区别于过去的最为本质的特征。从逻辑的层面看,现代性是一种超越特定个体、地区、民族、国家的人类社会所普遍呈现的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从历史的层面看,现代性是一种根植于特定社会,尤其是根植于17世纪以来西欧社会的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典型代表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这就是现代性概念本身所蕴含的两条内在逻辑线索。其一是规范意义上的具有某种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呈现人类社会超越传统的逻辑脉络和系统结构。其二是时间意义上的那个脱胎于传统社会并对传统社会全面扬弃的作为全新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历史阶段。

  与“现代”早早出现不同,“现代性”一词直到 19 世纪以后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学界一般认为,最早使用“现代性”一词的是法国诗人和学者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于1863年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题为《现代生活的画家》的系列文章,其中之一的标题便是《现代性》 。“在法国,现代及其美学、哲学上的理论化的重要来源并非存在于哲学文本,而是在波德莱尔这个‘现代性’一词的创造者身上,他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赋予现代性这个词(在所有欧洲语言中)以不朽的共鸣与魅力”。就字面意义而言, “现代性” 一词主要是用来表示某人某物或者某个事件具有的一种可以被称为“现代”的品格或者性质。有学者指出:“现代性的巨变把传统的结构和生活方式打成了碎片,扫除了神圣,破坏了古老的习惯和继承下来的语言,使世界变成了一系列原始的物质材料,必须理性地对它们加以重构并使之服务于商业利益,以工业资本主义的形式对它们加以控制和利用”。另一位学者指出:“现代性源自启蒙主义,它所基于的原理是相信进步的信念且相信人类理性可以并且能够改变世界。这些信念被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并在总体上是趋于一致的”。如果说现代一词主要表达的是一个线性意义上的历史分期概念, 那么“现代性”一词则表达的是那些处于现代时期的人、物或者事情所具有的一系列的规范性特征。

  从汤因比对现代历史的分期来看,马克思所生活的19世纪欧洲社会,正是世界历史意义上现代社会发展达到极致并由此开始出现各种当代“转向”的重要历史节点。在那个历史节点上,马克思所创立的全新的世界观——唯物史观以及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恰恰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最好呈现。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成为了我们研究现代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学界普遍将马克思视为现代哲学的集大成者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哲学的重要精神源头。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中所蕴含的现代社会历史与逻辑统一性的核心观念,以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最新阐释,将是本书所要呈现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萌芽的时间节点和社会生产方式进行了详尽考察,这为我们理解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现代概念提供了经典的理论范式。资本主义的起源时间和发展脉络问题向来都是人文社会学科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

  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有丰富的现代性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演进进行了系统考察。这种考察存在两个充满张力的内在逻辑维度:第一种逻辑是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出发、建立在分工、交往、所有制等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历史逻辑;第二种逻辑是立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对现代社会经济和政治进行批判的批判逻辑。在历史逻辑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现代社会视为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和文明形态,客观上高度肯定现代性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并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将这一思想发展完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合在一起。以唯物史观剖析了现代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揭示现代社会的本质事实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而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分析并发现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等城市哲学论题。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对现代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商品、劳动、货币、资本及其相互关系作了系统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商品出发,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系统研究和批判。简言之,现代化是一个社会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型的复合过程,包括了经济的、政治的、价值观的一系列重塑与建构,而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典型特征,共同构成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书还对当代人们合理化生存影响巨大的生态议题,以马克思现代性理论视角进行了剖析。生态环境问题同样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理论之中对当代社会以及理论界影响最大的论题之一。伴随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必然要与人类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扬弃”相同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作的现代社会生态批判,事实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本身。当今世界,当我们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甚至后现代等全新历史境遇和全新思想观念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想起马克思在一个世纪之前发出的警告。

  总之,该书坚持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遵循历史和逻辑统一的思路,立足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究,对现代性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体现的逻辑脉络及其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入的解释学阐释。与一般研究不同的是,作者在梳理现代和现代性的逻辑和历史的同时,强调对文本的解释,要将其视为一种哲学的对话。为马克思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做出应有贡献。为此,作者主张,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进行研究,融入到马克思文献研究当中去。从总体上看,本书视角独特,分析深入,论述充分,文本扎实,文笔流畅,是一本比较优秀的学术著作。该书的出版,对我们在当前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推进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的各项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该书也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一部重要的学术成果,为推动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提供资源,同时,云南省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作者系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哲学所副研究员  张兆民)

来源/作者:哲学所/张兆民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