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四期目录及摘要
时间:2010/7/22 12:54:00|点击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目标的人民性
史家亮
(山东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坚持把“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价值目标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理论,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落实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目标的人民性。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价值目标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2.走生态文明建设康庄大道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与对策研究
云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存和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新概念和新战略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分析国情省情的基础上,云南省要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必须确立和实施环境优先、生态立省,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成为包括生态相对独立领域在内的“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
3.政府非正当利益与政府公共性的回归
张方华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政府是公共利益的最重要的代表主体,公共利益也是政府的合法性所在。政府利益是政府公共性与自利性的混合体,政府既可能体现公共利益,也可能背离公共利益,即产生非正当利益。只有当政府公正地保护每一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并表现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才是对其公共性质的回复。有效遏制政府的非正当利益行为需要谋求政府的善治之道,而政府善治的本质在于回归政府的公共性,这既是对传统政府合法性的补救,也是谋求政府善治之道的前行方向。
4.公共政策伦理价值的偏离与矫正
章荣君
(南京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公共政策内含着基本的伦理价值如公共性、公平、正义等。但在实践中,工具理性扩张与价值理性式微以及政府的内在性侵蚀公共性使得公共政策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其基本的伦理价值。而通过扩大公民参与、提升公共政策主体的美德以及保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衡平方能实现对其伦理价值偏离的矫正。
5.公民问责:现实反思与制度重构
周亚越, 姚 蕾
(宁波大学 法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公民问责是异体问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同体问责和其他异体问责难以具有的优势。要促进我国公民问责,就必须促进政务公开,畅通问责渠道,完善问责程序,培育公民问责意识。
6.共识民主与21世纪民主化的“第四波”
李 鹏
(厦门大学 政治学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长期以来民主就被等同于多数统治。威斯敏斯特多数主义民主被看作是现代民主的最佳模式。然而多数主义民主的“竞争-对抗”原则对少数的排斥不仅使威斯敏斯特民主日趋衰败,而且还使那些移植了该民主模式的新兴民主国家陷入分裂斗争与持续的混乱当中。民主化的“第三波”因多数主义民主的失败而陷于停滞。相反,那些以权力共享、协商合作为原则,以最大限度的政治共识为目标的民主制度不仅更有助于民主稳定和民主巩固,而且在民主品质和绩效方面都远远胜过多数主义民主。李普哈特把这种优质民主称为“共识民主”,并指出用共识民主替代多数主义民主是21世纪民主的希望所在,而多数主义民主向共识民主的转变则预示着民主化“第四波”的开端。共识民主颠覆了许多传统的观念,不仅在理论界引起了巨大轰动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7.马克思企业理论与交易成本企业理论之间的互补性
宋宪伟
(厦门大学 经济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交易成本企业理论与马克思企业理论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的主要关系不是相互冲突,而是具有某种互补性。这种互补性集中表现在它们在企业理论这一层面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这一命题:马克思的企业理论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而交易成本企业理论则是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角度。显然,这两个角度相互补充。认识到两种理论之间内在的互补性,不仅对交易成本企业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也为构建一种更加全面的企业理论提供了一条线索。
8.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工业污染研究
古 冰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工业污染呈现部分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工业污染水平相当严重。这既有其传统产业自身的原因,又与近年来国内外产业转移带来的污染迁移密切相关。新的历史时期,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力度,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步伐,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效率,加快西部环保制度建设的进程。
9.中部崛起与区域品牌战略的实施
周鹍鹏
(河海大学 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中部崛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品牌缺失的双重难题,区域品牌从供给、需求和产业优化升级3个方面对中部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发展产业集群、对区域品牌进行科学定位和政府大力支持是培育中部区域品牌的重要策略。
10.投资对缓解农村贫困成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以云南73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为例
张淑芬,郑宝华
(1. 云南大学 经济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2.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农村发展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11.中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及路径探索
聂 强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摘要:中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相同之处是在渠道的选择上都较多依赖内部融资,而且在外源融资方式的选择上都主要依赖来自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贷款的债务融资。中美两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融资渠道、融资机制、融资担保以及融资结构等方面。中国应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以及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12.绩效营销及其实施路径研究
莫小平
(重庆工商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 重庆 400020)
摘要:目前国内企业营销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企业营销应从强调营销投入转向重视营销绩效。绩效营销的实施路径是,以全方位营销为导向,打造强业绩文化;构建柔性营销组织,为绩效营销提供组织保障;以业务价值链再造作为绩效营销的基本手段,以营销策略变革作为绩效营销的支柱,以科学的绩效评价作为绩效营销的核心。
13.云南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成就、问题与对策
方 芸, 马腾飞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东南亚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与周边国家开展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在推动云南省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着机制建设有待完善、合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与原则,完善合作机制,明晰各合作机制间的关系,推动云南次区域经济合作区建设,以进一步提升云南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
14.云南企业集群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分析
晏 雄
(云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1)
云南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自发形成为主的有组织集群发展模式和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形成的集群发展模式。云南企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已经证明,在加入WTO后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上,云南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产业化和提高竞争力的双重甚至多重压力,靠集群力量自我改善产业环境、自我壮大产业竞争能力,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的也是现实的选择。
15.工伤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从“控制成本”到“以人为本”
朱丽敏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2)
摘要:有效的工伤保险体系是实现工业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社会和谐所不可或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面对现阶段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各种问题,应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将“控制成本”作为出发点,以此来吸引企业参保,发展预防和康复事业,提高基金运作效率,避免额外支出,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制度目标。
16.走出价值相对主义的困境
马新宇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价值相对主义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通过对形而上学所承诺的终极价值的分析可知,它的出现与形而上学的终结有着思想上的渊源。从现实的角度看,市场经济中物化逻辑对人的统治造成了物对人的奴役,人以物为标准必然导致价值相对主义。价值相对主义表现为个体之间的价值多元性,但社会在意识形态上需要价值总体性,个体与社会的分野正是价值相对主义产生的实质,价值相对主义的扬弃必须以这两方面的统一为前提。
17.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思想弧线的切点拐点
余乃忠
(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4)
摘要:后现代主义源起于差异,也修持于差异。但其差异论并非别于他者之论点,而在于拒绝同一性品位与对异质性持极大宽容度的非线性书写方式。需要辩驳的是,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才具有后现代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根本区分。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轨迹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多维自变量的曲线,它们在反对资本主义这个共同点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相交。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激荡的起伏中,只有辨清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二重性特征的具体内涵,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品格和时代境遇。
18.当代“法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几个向度
吕 明
(合肥师范学院 政法与管理系, 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在当代的“法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中,除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外,新马克思主义法学、批判法学、后现代法学、经济分析法学、现代法律诠释学同样参与其中。不同的研究向度决定了“法与意识形态”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认识,而这些研究向度之间又存在着沟通、对话及相互影响。
19.阿奎那神学认识论探析
吴广成
(上海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 上海 200234)
摘要:上帝论是阿奎那神哲学体系的核心问题。阿奎那坚持“信仰寻求理解”这一中世纪基本原则,在强调神学高于哲学的同时突出哲学的相对独立性,为信仰与理性划分边界。由此出发,阿奎那超越了肯定与否定的神学认知路线,从类比的意义上言说上帝。在坚持“存在即现实活动”等形而上学原则的基础上,阿奎那探讨了上帝的存在及其本质,认为上帝的本质与存在同一,即纯粹现实活动。阿奎那的存在论神学在基督教思想史上具有经典地位。
20.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
房尚文, 吴 斌
(1. 华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东 广州 510642;
2. 华南农业大学 党委统战部, 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破解了生态伦理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困境。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实践为中介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以“物质变换”为基点解释了生态危机的实质性根源。消费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基本方式,马克思生态伦理视野中的消费模式是绿色的、适度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模式。
21.礼乐在梁漱溟的“儒学宗教功能论”中的地位
祝 薇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0)
摘要:梁漱溟在讨论中国文化问题时,曾经提出“以道德代宗教”。而礼乐是道德之所以能够取代宗教的关键:儒家通过礼乐“上契天道”为其世俗的伦理道德提供了一个形上的依据,而礼乐通过特定场景的设定能够提供类似宗教的终极境域并在这个境域中得到类似宗教的情感体会。
22.民族省区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成艾华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省区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制度现存的问题包括:对下转移支付资金总量不足、支付资金结构不合理、支付计算方法不合理、民族省区以下政府间事权范围界定不清等。应该加大民族省区对下转移支付各组成部分的整合力度,进一步完善民族省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和对下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才能推动该制度更好地发展。
23.困境与出路:少数民族刑事习惯法的现代转型
韩宏伟
(伊犁师范学院 法经系, 新疆 伊宁 835000)
摘要:在当下中国语境中,对少数民族刑事习惯法的研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其社会功能以及价值层面,而应该拓宽视域,在国家法制现代化的背景下,通过对其现存困境的解读,检视出少数民族刑事习惯法的未来发展路径,以期实现少数民族刑事习惯法与国家刑法精神理念的现代化对接。
24.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族际纠纷解决机制问题研究
胡兴东
(云南大学 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族际纠纷对该地区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其在解决机制上自成体系并有相应的特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族际纠纷解决机制上可以分为调解型、诉讼型和军事征伐型,在解决机制上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政治投机性和承认少数民族的纠纷解决机制等特点。
25.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整合
——来自云南省保山市勐廷村的个案分析
余翠娥
(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资源整合是任何社区发展项目的基础,因而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在资源整合,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资源整合还具有更特殊的意义。勐廷村的个案展示了其资源整合路径为:一是充分挖掘社区内部的各种资源;二是积极争取和吸引社区外部资源;三是有效整合社区内外部资源。这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不过该个案体现出来的政府推动痕迹明显、对项目依赖性强以及注重物质环境改善等特征值得进一步探讨。
26.少数民族文化需求回应机制与文化治理
陈路芳
(广西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提高对公民需要的回应性是社会有效治理的基本要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正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但我国现有的文化需求回应机制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能有效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文化政策回应机制,探索一种新的文化治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同胞的精神文化需要。
27.唐宋影堂与祭祖文化研究
刘雅萍
(北京师范大学 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北京 100875)
摘要: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祖先祭祀活动。祭祀共同的祖先,是宗族得以维持和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之一,世家大族的衰落,社会阶层的重新整合,使得祭祖活动亦发生了重大改变。影堂盛行于唐代,多用于祭祀得道高僧。到了宋代,影堂逐渐为普通民众所接受,成为一种民间祭祀祖先的场所,承担着家族祭祀、教育等诸多职能。
28.宋朝对军民兵器的管理
籍 勇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宋朝建立后实行了严格的兵器管理制度以稳固国家秩序。宋朝在军队中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防止士兵滥用兵器。宋朝政府还通过颁布法律的方式禁止民间私自制造、储藏、市买兵器,以避免兵器流入民间与境外。
29.明代贬废罪宗及其家眷的给养问题
雷炳炎
(湘潭大学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5)
摘要:贬废罪宗及其子女的给养,是明王朝针对犯罪宗亲的善后处理,朝廷定有标准。其罪情的轻重,羁押、管束方式的分别,决定了给养标准存在相应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也表现在嘉靖前后从计口给粮到按户供应的变化上,世宗对罪宗给养的调整,有由于宗禄供给困难的因素,但更为关键是基于宗室犯罪急剧上升的改变。
30.道教《太上老君开天经》的另类历史叙述
胡小柳
(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一些经典中有关于中国早期历史发展的叙述。以《太上老君开天经》为代表的道教经典认为,老君开启人类世界,中国早期历史是老君的教化史。这些叙述和正史记载有着差异,形成了独具宗教色彩的历史表述。其原因在于道教借书写宗教历史之手来提高自身地位,以应对佛教的挑战和试图成为官方宗教的需要。
31.文学场域与中国现代“自由撰稿人”作家
张 霞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中国现代作家身处各种各样的场域关系之中,包括文学生产场域和文学权力场域在内的文学场域,是影响和限制现代作家最为主要的场域关系。由于卖文为生的身份特征和生存特征,文学场域对现代“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影响和限制更为显著。
32.论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
齐 静
(南京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中国古典戏剧以“曲”为依托来演绎故事,“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核心和灵魂,而“曲”就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所以中国古典戏剧不可避免地具有浓郁的抒情写意的诗歌特色。实际上,中国古典戏剧从它的母体——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因此,无论是从中国古典戏剧的外部形态考察,还是从它的内在精神细究,或者从它的表演形式探讨,诗歌都无处不在。
从以史释诗的传统到诗史互证
——对中国阐释学诗与史关系的考察
汪 国 林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诗史互证是我国诗歌阐释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包括以史证诗、以诗证史、诗史互证3个方面。诗史互证的正式提出是在明清时期,但对于诗与史关系的论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两汉,“诗即史”的观念普遍存在于典籍之中,“以史释诗”就是这种观念在文学阐释中的体现;魏晋南北朝,虽然“诗即史”观念存在,但“诗缘情”更得到张扬与肯定;唐宋时期,诗与史进一步结合出现“诗史说”,在文学阐释中以诗为史的倾向突出;明清时期,钱谦益提出诗史互证的阐释方法,标志着“诗”与“史”关系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有清一代阐释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与史的关系的探讨,既是中国古代阐释学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个鲜明的特点。
来源/作者: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