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云南社会科学》C刊

《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时间:2016/3/4 17:52:38|点击数:

  论坚持正确的“问题意识”

  ——对“问题意识”的批判性反思

  李双套 中共中央党校

  摘要:“问题意识”本质上是一种问题观,也就是如何“观”问题,所以,重视问题不一定就有正确的“问题意识”。正确的“问题意识”必须坚持问题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正确的“问题意识”是正确理论的本色、正确实践的前提和忧患意识的体现,能超越意识形态之争。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必须克服能力不足、态度不端正、方法不当、责任缺失等问题和急躁心理。

 

  我国政府向智库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价值、困境与路径选择

  文少保 复旦大学

  摘要:在加快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过程中,政府向智库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已成为我国政府决策咨询制度化建设的新常态,成为政府的政策实践内容。目前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依然面临着大量的体制、机制与技术等方面的现实困境。要完善与推进政府购买智库决策咨询服务实践进程,亟需进一步强化政府服务责任,加大制度供给力度,壮大体制外智库发展力量,健全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运行机制。

 

  十八大以来中共对协商治理资源的开发

  李 建 吉林大学

  摘 要:当代中国协商治理是中国民主政治演变与发展的必然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依托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国协商治理资源包含政党资源、理论资源、制度资源三个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目标,积极整合、开发中国协商治理政党资源、理论资源、制度资源,不断优化现有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协商治理资源,为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推动了新时期“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实践的深入发展。

 

  中国农地细碎化及其整体性治理问题研究

  王山 奉公 中国农业大学

  摘要:农地细碎化已然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其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目前,在规避农地细碎化风险的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治理主体碎片化、治理机制碎片化、治理认知碎片化、治理的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以及治理政策法律碎片化等问题。面对我国农地细碎化治理的碎片化困境应进行整体性治理,加强对农地细碎化的整体性认识,构建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机制,建设大部门式的治理模式。

 

  刍议公共精神的伦理意蕴

  卞桂平 东南大学

  摘要:作为思维与意志的内在统一,公共精神是基于“公共”与“精神”的生态式联袂。其中,“公共”所凸显的是“伦理同一性”,而“精神”则标识着“道德主体性”。公共精神就是以“伦理同一性”为价值根基的“道德主体性”,是知与行的辩证统一。是否具有公共精神是衡量个体、民族以及国家是否以及能否迈向现代化的价值依据所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价值个体主义背景下的道德价值共识的重建

  ——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场的哲学解读

  石 寅 南京大学

  摘要:价值个体主义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道德共识的现实障碍。价值个体主义从个人自由出发,打破了传统社会道德价值共识统一性、公共性和超越性三个方面的基础,从而将个人自由置于道德共识的对立面。这种对立从本质上反映了“善”和“正当”两种生活方式的断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场就是在价值个体主义的背景下实现“个人自由”与“道德共识”“善”与“正当”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理论上实现对价值个体主义和价值整体主义两种生活方式的扬弃;以实践生活为依据,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道德价值共识的统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跨越“善”与“正当”的鸿沟。

 

  勘源·解析·建构:历史哲学视域下走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思

  董朝霞 四川师范大学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缘由在于历史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虚无。从历史建构与虚构的不清晰、以思想价值多元多变性否定历史的确定性、以历史细节否定全部历史真相三个维度,阐释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非历史哲学依据。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评价标准的确定性,还原历史真相;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视民族历史,弘扬民族精神,以走出历史虚无主义迷思。

 

  分析哲学与先验哲学的隐秘关联

  ——从康德、弗雷格的“判断理论”谈起

  王 策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弗雷格开创的分析哲学与康德先验哲学有着内在关联,恰恰是先验哲学给分析思想提供了形式上和概念上的基本架构:首先,弗雷格在构造命题涵义时采用“函项/自变元”的区分沿袭了康德在先验论证中采用的“概念/直观”的区分;其次,命题、思想的优先性成为哲学分析的基本单位,继承了先验逻辑诉诸判断的优先性原则;最后,先验逻辑中知性概念与对象的结合机理诉诸“先验统觉”,现代逻辑诉诸概念本身的“不饱和性”,后者继承了前者关于判断自身的统一性原则。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在场与中国道路

  薛俊强 西南大学

  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理论学说和科学世界观,是破解经济现象异化逻辑之历史根源的真正“实证科学”。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走向深入提供了极具超越性和前瞻性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价值导向。当前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实践彰显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时代价值意蕴,又为深化和推进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和时代议题。充分肯定和发展资本与市场,积极探索释放资本与市场活力、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引导资本与市场回归新制度安排和动力机制,最终走向新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实践的客观必然要求,也是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的价值追求。

 

  制度视角下跨国企业投资的进入模式与合法性获取路径的选择

  万妮娜 吉林大学

  摘要: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跨国投资企业在东道国争取必要的合法性是其生存的先决条件。然而,合法性获取的路径选择与其投资进入模式直接相关。同时,现有的合法性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关注外部合法性的影响,而忽略了内部合法性的重要作用。应将内、外部合法性“捆绑”在一起,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探析不同投资进入模式下的内、外部合法性获取的路径选择问题,并揭示不同投资进入模式下内、外部合法性的特征、来源、相互关系以及对跨国投资的影响。

 

  民族生态文化与民族地区低碳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张春敏  梁菡 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生态环保意识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蕴含的内容与与低碳发展理念相契合。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路径,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对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善和建立生态文化发挥作用的机制。

 

  论欧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于 强 四川大学

  摘要:欧债危机发生以来,欧盟面对持续不减的通缩压力,为提振市场、恢复经济而频频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欧盟的这种政策影响下,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压力加大,对欧盟出口价格上升,进口价格相对下降,中欧贸易风险进一步加大。对此,我国应采取更为灵活的货币政策,充分利用欧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利好机遇推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并有效化解由此带来的贸易及金融风险。

 

  以有限市场化流转为核心构建农村宅基地节约利用制度

  崔江红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摘要:根据农村宅基地的封闭性、福利性、稀缺性、不可移动性、资产性、价值差异性以及使用人群的稳定性等特点,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应建立以有限市场化流转为核心,包括宅基地复垦及集体收储制度、政府收储制度、超标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在内的农村宅基地节约利用制度。从长远看,要创新农村集体成员资格及集体成员权益的获得方式,推进农村大社区战略,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从本村扩大到更大的区域,允许农村宅基地在几个村、甚至一个乡、一个县内流转,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合理流动。

 

  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县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思考

  韩 博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摘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县级主体功能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性课题。正确理解生态产品的特性、价值度量及其实现方式,有助于减轻地方政府对生态产品生产投入来源的担忧;正确理解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发展三类空间的划分方式,有助于真正落实县级层面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法律地位亟待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改革魄力是破解地方与中央之间博弈困局的关键。在相关配套政策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县级主体功能区建设应当量力而行,不宜急于求成。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线路研究

  殷永林 云南大学

  摘要:孟中印缅四国已经同意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但还没有正式明确该走廊的具体线路。中国方面可从云南出发连接缅孟印公路,也可以从西藏出发连接印孟缅,当然重点是建设从云南出境的线路。该走廊还可以陆路和海路联运。至于铁路运输,应该先联通中缅铁路网,待时机成熟再联通印度和孟加拉国铁路网。

 

  在施坚雅模式启示下的云南走廊研究

  章立明 云南大学

  摘要:19世纪下半叶以来,云南边疆的重要性开始受到中外学界的重视,然而在民族-国家、中心-边缘、汉-非汉的二元对立论中很难认知云南边疆的复杂性。兼具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的施坚雅模式对提出以区域为单位的云南走廊概念具有启示作用,而国家-地方精英-普通民众的三维分析框架有利于准确定位云南走廊的历史与内涵,从而拓展云南走廊研究的整体性与区域性意义。

 

  阿嵯耶观音图像与信仰:再谈南诏大理国的神话历史叙事

  安琪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阿嵯耶观音是滇池洱海地区所独有的一尊佛教观音造像,南诏大理国对于这尊“天竺观音”的信仰和由此催生的宗教图像谱系揭示出中古时期云南佛教艺术的“混血”特征。画卷、造像构成的视觉符号体系清晰地再现了南诏开国神话的叙事结构,并造就了“梵僧观音”的构图形式,它不仅广泛存在于南诏大理国的600年间,甚至在13世纪以降的云南民间艺术中依然有迹可循。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烤茶习俗刍议

  张海超 云南大学

  徐敏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摘要:所谓烤茶就是将茶叶置入土陶罐内加热烤炙后再冲泡饮用,这是一种流行于云南多地的饮茶习惯,少数民族中一些特殊茶俗如白族三道茶、藏族纳西族地区习见的酥油茶有时也是在烤茶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烤茶继承了《茶经》记载的炙茶遗风,还可能与荆楚地区的古茶俗有一定关联;大叶种茶、晒青工艺是烤茶存在的基础,新建住屋中火塘的取消和烤茶罐生产的衰微等因素客观上给这一习俗的延续造成困境,而炒青茶在云南的流行以及现代茶艺的兴起逐渐培养了新的口味,这也给原本流行的烤茶文化带来一定冲击。

 

  傣泐老人的自我实现:

  以西双版纳曼景赕“玛哈邦”仪式为例

  徐伟兵 厦门大学

  摘要:对西双版纳傣泐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及其仪式实践之研究,主要从宗教经典与信众之仪式行为两个方向展开。在曼景傣泐赕“玛哈邦”的仪式中,老人们按宗教《维先达腊》本生经记载的相关教义进行实践,表现出傣泐社会人群之深切互动。这一仪式表明,傣泐社会的存在,是以傣泐老人为代表的以佛陀言行为指导的,对实现自我与到达美好世界的“知行合一”之不懈努力。

 

  民法典编纂背景下我国保险法之发展

  ——以保险法与民法诸部门法之关系为视角

  樊启荣 张晓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保险法与民法之诸部门法均有牵涉,故以此关系探讨民法典编纂背景下我国保险法之未来发展。以保险与侵权之互动关系,探讨风险社会下保险与侵权如何实现分配正义,又存在怎样的冲突与矛盾,透视保险法独立于未来民法典之发展、进而上升为国家主导立法之趋势;以保险与契约之耦合关系,阐释保险契约与一般契约之纠葛,借以分析保险契约独立于未来民法典之契约法、但催生保险契约法与保险监管法分离之态势;而以保险与担保之交错关系,审视保证保险此一典型,进而探讨保险契约分类方式之转变不仅是保险法自身发展之要求,亦为保险法与未来民法典对接之需要。

 

  中国殡葬法制的意外后果

  王启梁 云南大学

  刘建东 昆明市盘龙区地方税务局

  摘要:我国的殡葬法制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完全达到节约土地的制度目标,反而产生了公墓危机以及“二次土葬”、“缴费土葬”等大量越轨行为。这些法制的意外后果源于习俗和国家对丧葬的双重社会控制之间未能有效调适以及殡葬管理、执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完善法制、克服法制的意外后果,一是需要采取经验性的研究进路关注法律实施过程和后果,二是引入社会科学克服法学及立法领域的智识“孤岛”。法制改革的起点在于对对象的实质性认知,其限度在于对法制后果的把握。要完善殡葬法制,必须对民众的生活、世界观等有所理解,基于对制度实施者、民众的行为及其逻辑、后果的实质性把握,寻求法制与习俗的契合可能。

 

  走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的修改与完善

  ——《刑法修正案(九)》第41条的理解与适用

  李 梁 北京师范大学

  曾 涛 中共云南省委机构编制办公室

  摘要:我国《刑法修正案(九)》中第41条对原《刑法典》第350条关于走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的规定进行了修改。我国立法机关基于此在刑事政策上对毒品问题给予立法规制,本文立足于走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修法背景、修法过程、修法内容和司法适用等方面阐明《刑法修正案(九)》对走私、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修改的合理性进行解读,以期对司法实践中有所裨益。

 

  农地“三权分离”下农村社会治理新常态研究

  衡霞 郑亮 四川大学

  摘要:农村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农地“两权分置”的政策创新收益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减少,模糊性的法律法规使得农村因土地问题而引发的上访事件呈持续上升趋势。制度的顶层设计者适应了农地制度环境的变化,提出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的“三权分离”构想,以此形成权责明确的现代农村社会治理体制,促进农村社会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新常态。但在农地产权不清晰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依法、依理和依约治理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进,但也陷入相当的困境。应刚性化农民土地权利,建立以权利约束权力的农村社会治理的法律保障;加快农地确权颁证,确立以清晰产权取代模糊产权的制度保障;探索改革村两委的治理结构,提升基层干部治理能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健全多元合作机制等农村社会管理体系现代化路径等路径,以维护农村及全社会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资本与城乡居民的心理健康

  杨金东 云南大学

  胡荣 厦门大学

  摘要: CGSS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综合研究的调查数据在用因子分析和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后表明,在个体的基本人口学特征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个人收入都与城乡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而是否党员、户口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在控制了被访者的基本人口学变量后,居民的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存在影响,表现在政治参与因子、邻里关系因子、信任因子和社团参与因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都具有统计显著性。

 

  自然、宗教和隐喻:汉地佛教文化中的菌类

  芦笛 伦敦大学

  摘要: 作为植物和动物以外的另一大生物类群,菌类在佛教文化中也有着重要地位。汉地佛教对菌类的认知杂糅了中土文化传统,使其菌类发生论呈现多元特点。而且,尽管部分早期戒律把采集菌类视为罪过,但这毫未影响菌类作为素食在汉地僧众间流行。部分僧人不仅从戒杀生的角度鼓励菌类饮食和贸易,以之为善种福田之举,还探索出相关的栽培方法。后期的教义甚至认为,当僧人误采、误食毒菌时,有道力的僧人在佛家笔下可以免受毒害,而毒菌及其毒性有时也成为恶果与人心不善之隐喻,体现出果报思想;在汉地传统的影响下,僧人有时也把菌类毒性的产生归结为自然中气之不和。而离开佛教文化视野后,毒菌事件中的僧人行为与意识又与俗人无异。

 

  论“伊斯兰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原因及对策

  王文俊 云南大学

  摘要: 中东地区的新型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势力不断向区域外渗透,对穆斯林人口聚居的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和反恐形势构成了巨大威胁。“伊斯兰国”为东南亚伊斯兰极端势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产生了不良的“示范”作用,源于东南亚极端势力与“伊斯兰国”的自然联系和东南亚穆斯林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为保证地区安全,东南亚国家除必须加强区域反恐合作,共同抵御“伊斯兰国”可能对该地区带来的不利影响外,还应加强对东南亚穆斯林群体回归社会主流的有效引导,大力发展东南亚各国经济,才能真正抵御“伊斯兰国”对东南亚地区的侵蚀和影响。

 

  中国近现代民族史学史刍议

  史金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关志国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摘要:自晚清至民国,在国家危亡、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传统的华夷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新的民族史观逐渐确立。中国民族史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及系统的学术传承方式。民族史的撰述方式开始多样化,既有传统史学的编纂方式,也有新史学的撰述体例。这一时期,民族史学以救亡图存、维护国家统一为基本宗旨,民族史学界坚决回击了各种歪曲各民族历史的分裂言论,并通过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与撰述,加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逐渐形成了“中华一体”的共识。

 

  再论唐代均田制下的土地买卖

  薛正超 云南大学

  摘要:在唐均田制下,国家一方面通过《田令》允许有限程度的土地买卖,以弥补国家直接配置土地方式之不足,另一方面又纠正和禁止超出有限程度的土地买卖。在七世纪的唐朝,这两方面的职能都执行得比较好,土地买卖基本按照田令规定有序进行。到八世纪上半叶,随着均田逃户的日益增多和财富力量的崛起,土地买卖已突破均田令的限制而向自由买卖的方向发展,唐廷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首先试图以“括户”等措施凭借行政强力全面禁止土地买卖,并也曾取得暂时之效,但很快发现这一做法不可行,转而采取表面上禁止而事实上却放任为之的态度,使均田制下卷入市场的土地数量越来越多。这是唐政府在土地向官民富户等少数人集中的社会现实条件下不得不做出的一种调整,这种调整又反过来促进了土地买卖和豪富兼并。

 

  定期不定:清代雍正朝大计考核“展限”及其弊端论

  孟姝芳 内蒙古大学

  摘要:清代,沿袭明制行大计,把大计的考核期限定为三年。但是,到了雍正朝,历次大计由于各种原因,均有某些省份大计展限举行甚至不举。这种展限看似在制度规定之内,皇权允准之下,但是其弊端却对制度起着冲击作用。同时,由于部分省份大计展限,使得朝廷又考虑利用其他的方式来弥补对官员某一时期问责的缺失。

 

  品第与魏晋南朝艺术批评

  张伟 重庆大学

  摘要:魏晋南朝时期艺术批评中的品第概念具有明显的双重含义:一者为文化含义,涉及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精神层面的内涵性内容,另一者则为制度含义,涉及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物质层次的外延性内容。前者为表而后者为里,前者取决于后者。对这一时期的艺术批评的分析和讨论应该由表及里地进行,而不能满足于表面化的、概念式的理解;应该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制度和社会构造的演变解释品第在这一时期艺术批评中的起源、功能和变迁。

 

  文化实践反思:当代中国三个维度下的工艺品产业

  孟 航 云南大学

  摘要:对一个国家工艺品产业的分析可以了解该国的文化发展态势,从文化实践理论看工艺品产业能够更好地认识其本质。将当代中国的工艺品产业放置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所代表的三个维度来分析,有助于看清文化变迁、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在文化上的倾向性。当代中国的工艺品产业正处在一种不断转化、创造的过程中,文化实践的理论提醒人们关注该产业对于中国文化的作用,要对工艺品进行合理的文化定位。创新中国文化、创造新的工艺品离不开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实践,既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各种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本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适当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还要继承精英文化,改造大众文化,从而创造出新的现代文化。

 

  传统新闻与数据新闻的比较与再审视

  白贵 任瑞娟 河北大学

  摘要:数据新闻是大数据在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社会应用落地结合点,它提升并拓展了新闻的信息属性,这将开启“新闻2.0”的先河。

 

 

来源/作者:期刊部/陈慧妮 责任编辑:范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