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云南社会科学》C刊

《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六期目录及摘要

时间:2012/12/3 14:33:19|点击数:

  关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杨福泉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建立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是近年来国家和云南省重点推进的云南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之一,该战略的实施要求必须进行社会管理的创新。云南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很多进行成功社会管理的传统做法,当代云南各地也有社会管理创新成功的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都可以运用到目前的社会管理创新中。要联系云南实际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应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管理的聚焦点,利用网络问政等举措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总之,要通过社会管理创新把云南建设成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

  媒介与乡村社会空间的互动及意义生产

  ——云南兰坪大羊普米族村寨的个案考察

  孙信茹, 苏和平

  (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少数民族村寨传统的社会空间在现代传媒影响下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变化,更是各种力量和新的社会关系的集中展现。将空间的叙事视角引入分析研究兰坪大羊普米族村寨的个案,可以发现传媒对该村寨个人、血缘、公共和仪式四类空间的介入和影响,凸显现代传媒成为一个传统村寨中空间建构和生产的重要力量和因素。

  “民族”概念的困境、原因及建议

  ——兼论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

  陈茂荣

  (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 上海 200433)

  摘要:民族学界对民族一直存在很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民族并非真实存在,甚至出现了“去民族化”的思潮。民族概念争议的焦点在于“民族”与“族群”概念的对话以及是否用“族群”取代“民族”概念等问题,原因在于中西语境下的民族概念的歧义、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特性差异、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的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把握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抓住民族发展的基本特点,揭示民族概念的一般内涵,探求民族概念的研究路径来化解其困境。

  符号权力与自由幻象

  ——中国礼物馈赠的符号权力分析

  甘代军, 李银兵

  (1. 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 贵州 遵义 563000; 2.西南大学, 重庆 400700)

  摘要: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礼物通过私人关系、面子、人情、互惠等因素构建起层层伦理性符号网络,在此伦理性符号网络的遮蔽下,礼物馈赠获得了支配人们意识与行为的"合理"形式与地位,由此导致了人情僭越法律、束缚胜于自由的符号暴力统治。在符号权力已经"习性"化的背景下,人们无力从既有的礼物传统和礼物关系中解放出来,因而使摆脱符号权力而得自由难免是一种幻象和幻想。

  生计与生态关系之探讨

  ——以台湾南投信义乡潭南村之布农族部落为例

  叶煜培

  (厦门大学 人类学与民族学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台湾布农族早期的经济完全依赖山田烧垦的生计方式,配合狩猎及采集活动形成一个消费自足的经济体系。随着小米作物种植,发展出了对自然生态环境充满敬畏情怀的各种岁时祭仪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政府政策及市场经济等外力因素介入后,布农族为适应现代社会的经济需求而改种经济作物,尤以槟榔为大宗。而槟榔树的种植需砍伐山坡地的其他林木,对土地的水土保持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除了对生态环境所形成的伤害,部落内有关小米种植时所举行的岁时祭仪传统文化等亦逐渐式微。因此,在生计与生态之间找出平衡点,是值得研究者深思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正视的四个关系

  魏 强1, 李宗建2

  (1.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2.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天津 300071)

  摘要: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和事实雄辩地证明,必须站在广大群众立场、为最大多数民众谋利益、与最大多数民众相融合、被最大多数民众所掌握,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生发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正确对待科学结论和理论逻辑的关系、理论授受和社会检视的关系、思想变革和利益实现的关系、现实追求和理想聚焦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虚无主义问题的新考察

  唐忠宝

  (中共中央党校 哲学教研部, 北京 100091)

  摘要:在尼采之前,马克思率先洞察到了由现代性所带来的去神圣化、最高价值的退场以及虚无主义的到来,即“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马克思的思想对于克服虚无主义具有重要启示:第一,马克思的理论关注点是经验世界,这避免了世界的二元划分以及由此导致的超感性领域的失效;第二,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个人,因此能够在个人与集体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第三,马克思的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是对资本的扬弃,同时这也是马克思克服虚无主义的关键路径所在;第四,马克思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类历史的真正开启以及人类的彻底解放,共产主义是虚无主义的终结。

  大众文化:马克思主义观塑造的新场域

  章剑锋

  (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伴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并行的三大文化形态之一,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观塑造的新场域。大众文化以其强有力的方式侵染和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政治地位的弱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缺失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二重历史化”的区隔

  李 娉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百余年来,一直经受“求真”与“求用”的纠葛。由于20世纪中国的特殊历史境遇,使得对马克思主义的“求用”先于“求真”。今天各方面的条件都已具备,是将“求真”与“求用”贯通的最好时机。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二重历史化”来贯通“求真”与“求用”。“第一重历史化”重在求真,意在透过具体的历史语境揭示真实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第二重历史化”重在求用,意在今天的历史语境中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为学”与“为道”:先秦道家的认知观

  郭美星

  (南京大学 儒佛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93)

  摘要:在先秦道家思想中,存在着“为学”与“为道”这两种认知方式,其中“为学”指的是对世俗之学的认知,“为道”强调的是对大道的体认。从本质上讲,“为道”是对“为学”的“绝弃”。两者虽看似矛盾,然而事实上,在道家看来,“为学”是“为道”的基础,是认知的第一个层次;“为道”是对“为学”的超越,属于认知的第二个层次;两者对立统一,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先秦道家的认知观。

  心 物 双 彰

  ——论王明阳的心物观

  申鹏宇

  (中山大学 哲学系,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王阳明作为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其学说影响了明代中后期的整个学风,其对“心”的阐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阳明所言之心,体万物而不移,妙运生生而不穷,即性即理,而为人一身之主宰。心物关系中的心应该在这种含义下理解。王阳明用“意之所在”与“明觉之感应”方式来训释“物”,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是都把“物”放在了心的映照之下。最后,可以看到王阳明学说中的“心”、“物”是以互相彰显的方式存在的,而这个桥梁就是“感通”。心物在互相彰显下存在,二者紧紧不离,既无离心之物,也无离物之心。

  财政资源配置制度与新农村建设主体研究

  郑宝华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为了使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发挥应有的效率,并充分提升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迫切需要完善现行财政资源配置制度。应借助制度供给与需求理论,构建农民需求响应型财政资源配置制度,其核心是以广大农民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建立起能够回应农民需求的、重心向下的财政资源配置机制,从而使广大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主体,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贫富差距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相关性分析及战略对策

  王亚红

  (郑州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经济增长问题。2010年,中国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向发达经济体发展的风险积聚和高发期,分析结果表明,“中等收入陷阱”与贫富差距关系密切。中国要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应通过缩小贫富差距来提高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效率,另一方面应通过强化政府职能来降低收入分配引发的阻力风险。

  组织内社会网络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机理

  ——基于角色外行为视角的理论研究

  高世威1, 刘文彬2, 林志扬1

  (1. 厦门大学 管理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2. 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4)

  摘要:大多数关于个体工作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都聚焦于个体特征和态度层面的微观变量,却忽视了组织特征层面的宏观变量。从角色外行为的视角分析组织内社会网络对个体工作绩效的影响,并提出社会网络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机理,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非互助化证券交易所监管改革

  卢 瑾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北京 100732)

  摘要:近20年来全球证券交易所经历了大规模的非互助化进程,非互助化导致交易所由互助制、会员制、非营利性转变为非互助性、股东制、营利性,其直接后果是交易所与利益方冲突加剧,独立性增强,竞争加剧,并购增加;其间接后果是交易所自律监管职能被削弱,金融监管难度加大。在中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背景下,从有利于防范风险和市场公平稳定的角度来说,中国证券交易所在短期内不适合进行非互助化改革。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应分析

  何慧刚1 何诗萌2

  (1. 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2. 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并最终影响既定产出和价格目标的传递途径和作用机理。一国宏观经济调控需要高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的基础上,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增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钢铁行业进口贸易救济措施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祝福云, 陈晓暾

  (陕西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钢铁行业是典型的基础材料供应业,也是中国发起的进口贸易救济案件比较集中的行业。通过分类总结文献涉及的贸易救济措施效应类别,并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进行模拟,可以看出中国钢铁行业贸易救济措施对钢铁行业自身及其典型的下游行业、上游行业、其他行业等不同类别行业的产出和价格的影响。

  中国信息资源产业的融资结构分析

  ——以数字出版行业为例

  钱明辉1, 林法纲2, 焦家良3

  (1.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2;

  2. 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 北京 100872;

  3. 中国人民大学 商学院, 北京 100872)

  摘要:中国数字出版业等信息资源产业已实现多元化融资,建立了包括政府融资支持、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融资等在内的融资体系。但目前还是以政府融资、间接融资、债券融资为主,必须拓展为以股权融资、风险融资和多种融资模式为主,信息资源产业才能出现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海洋世纪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兼论印度洋对中国的意义及应对之策

  陈利君, 胡 娟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南亚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海洋不仅具有地缘安全和交通运输等传统意义,其所蕴藏的极为丰富的资源对一国未来的发展和经济实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地缘战略优势的制高点。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陆地空间不足,资源有限,走向海洋是今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然而,中国的海洋安全与海洋利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随着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升和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印度洋的战略需求同步上升,如何维护中国的印度洋利益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高度国家能力与渐进民主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艾明江

  (华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中国政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即所谓的高度国家能力与渐进民主治理。高度国家能力体现的是国家强有力的支配与控制能力,而渐进民主治理则体现了公民社会在国家生活中的嵌入程度,“高度与渐进”正好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契合性。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应该寻求一种相容性的构建路径,即国家能力要主动扩大民主治理的空间,而民主治理则要积极支持国家能力的权威,双方的共容才可能实现共同的繁荣昌盛。

  论知识分子对中国政治稳定的促进功效

  李春燕, 张思军

  (1. 四川大学 政治学院, 四川 成都 635000;

  2.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

  摘要:探索如何促进中国政治稳定,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题。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力量,既与中国的政治稳定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历史关联,又对当代中国政治稳定有着诸多的促进功效。知识分子对中国政治稳定具有的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社会管理观念变革的十大取向

  程波辉

  (吉林大学 行政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观念变革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先导。加强和创新政府社会管理,必须推进观念更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社会管理的目标选择、主体结构、方式方法、人员素质等方面转变思想观念,即确立和强化人本管理、权利本位、公共治理、服务优先、依法管理、制度正义、源头治理、基层本位、科学用人、和谐稳定等十大观念,重塑政府社会管理职能。

  社会转型中的执政风险及防范路径

  杨新红

  (华东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 200241)

  摘要:执政风险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任何执政党都无法回避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如何提高中国共产党抵御风险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对社区治理的影响

  ——基于丽江市玉龙县的实证

  崔江红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农村发展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玉龙县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起步晚、数量少、发育形态低、成员总体不多,但涉及范围广、公益性的一面突出,对社区竞争性选举、社区利益整合、社区公共产品供给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社区结合程度越高、发育形态越高,形成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分布越均匀,对促进社区善治的作用越大;反之作用越小。而与社区的结合程度越低,但发育形态越高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对社区善治的负面影响越大。

  库区移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

  ——以云南省楚雄青山嘴水库、保山小湾水电站移民为例

  王清华, 张惠君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民族学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目前,云南省水利水电移民人数约为50万人,到2020年我省水利水电移民将达到110至120万人,但移民的文化及文化适应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云南具有典型意义的两个移民安置地的个案表明,移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确实存在。为了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移民的稳定发展,应该尽快制订移民的文化适应性政策。

  宗教介入公共领域的若干问题探析

  曾特清

  (中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 宗教在国家和公共领域中应该和能够扮演何种政治角色,如何处理宗教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些极富争议性的论题,迄今为止,目前学界对此论争纷纭。晚期哈贝马斯所主张的“宗教融入公共领域”的“兼容论”构想则与中国传统宗教伦理思想有着很大程度上的暗合性,这一构想对当下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探讨应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镜鉴作用。

  滇云法宝:大理凤仪北汤天经卷

  侯 冲

  (上海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 上海  200234)

  摘要:大理凤仪北汤天经卷,是指1956年由费孝通等学者在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北汤天村董氏宗祠发现的3000多卷册写本和刻本佛经、道经和善书。它们既是较为系统的宋代以来云南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亦是云南历史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有力见证,对汉地密教研究、汉文大藏经研究、南诏大理佛教研究、汉地佛教科仪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还应该进行总目录编制、经卷图版完整版印刷、保护和比较研究等工作。

  近百年纬学研究综述

  王小明

  (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摘要:纬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反对纬学的学者们对纬学的反思。但由于历代对纬学的禁毁,真正对纬学进行系统研究的还是在清末辑佚学发展起来以后。对纬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纬”所包含的内容、纬学的产生时间、对纬学的认识和价值判断上;对纬学文本的研究建立在对纬书的辑佚和源流梳理上,各类纬书中易纬的研究成果最多,同时孝经纬、乐纬、论语纬等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对纬学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纬学与汉代文化、纬学与经学、纬学与史学、纬学与文学、纬学与道教、纬学与汉代政治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汉代“谒”、“刺”的演变

  郭炳洁

  (洛阳师范学院 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 河南 洛阳 471022)

  摘要:“谒”在西汉民众社交场合中广泛使用,形式主要有拜访之谒、庆贺之谒和问疾之谒。东汉“谒”虽依然使用,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形式——“刺”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由“谒”到“刺”除了体现在其形式、内容的变化外,“谒”通过形式和内容所传达的敬爱、关爱的情感因素淡化也是这一演变的重要特征。东汉时期民众社交范围的扩大、社会等级身份逐渐固化等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爨氏家族入滇时间考

  平建友

  (云南大学 西南古籍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1)

  摘要:同姓不同源(宗)的北方汉民爨氏家族在不同时间南迁入滇。以官职为氏的爨祖战国魏爨襄,其后人南来入滇有爨习和爨遐两支:爨习在东汉末为益州牧刘璋建伶令,其先祖是东汉后期来滇戍屯的长吏。爨遐在魏景元四年灭蜀汉时“左迁”南中。以邑(地)为氏的爨祖爨肃。爨本芈班(子文)之后,东汉末年,爨肃因功“采邑于爨”,官河南尹,入魏为尚书仆射河南尹,其后人在汉献帝建安二十年置上庸郡,或魏明帝黄初二年省上庸郡并新城郡,或魏太和二年复置上庸郡时迁上庸地,魏景元四年魏灭蜀汉时迁蜀。后有爨深以晋武帝泰始六年或泰始七年置宁州之时,来滇仕晋新古郡太守,后有爨琛或爨頠相继为宁州刺史。

  “伤痕文学”的叙事方式 和伤痕叙写的深层意义

  张成华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摘要:“伤痕文学”是“蚌病成珠”的结果,但“伤痕文学”之所以能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产生巨大的社会修辞效果,则不仅在于其描写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悲剧,更在于“伤痕文学”叙事中独特的时间取向和伤痕叙写的深层意义。“伤痕文学”在叙事中明确了当下的时间立场。透过当下人们心灵上的伤痕,“伤痕文学”取得了探究伤痕产生原因的权力——当然也就获得了批判造成当下伤痕的“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支点。而“伤痕文学”中伤痕的叙写表现出其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反思不是从历史的维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而仅仅表现为私人生活领域对暴力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拒斥。

  论当代诗歌传播体制中的选本传播

  罗执廷

  (暨南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自“新时期”以来中国诗坛就不缺乏各种各样的选本由诗歌报刊、民刊、诗集、选本、互联网、电视等共同构成了整个诗歌传播体系,而选本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位,选本传播在推举年轻诗人、促进诗坛竞争和确立诗人与诗群的文学史地位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力。当代诗歌亟待经典化,而选本重任在肩。我们应多多关注选本在诗歌传播上的优势和影响力,而不必总是盯着互联网、电视之类“热媒体”,一厢情愿地幻想诗歌的大众传播。

  “述而不作”与中国阐释学建构

  郭明浩1, 万 燚2

  (1.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4;

  2. 四川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43000)

  摘要:“述而不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之一,其本义有待厘清。它不仅是儒家的言说方式,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话语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伴随着整个传统学术的变迁,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阐释学的建构亦与之有着密切关联,中国阐释学中的崇古、依经立义、推源溯流、本事与索隐等阐释学思想都受“述而不作”思想的深刻影响。

来源/作者:《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