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云南社会科学》C刊

《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1期摘要

时间:2017/2/10 16:35:17|点击数: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构建

  王 领 胡晓涛 上海理工大学

  摘要:通过多年来参与国际分工,中国企业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要素资源优势,“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家间的密切交往和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都有利于在沿线国家构建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但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间短、“低端锁定”压力、地缘政治格局和国内国际价值链的割裂等原因,中国企业构建全球价值链也面临着挑战。对此,中国政府应与东道国政府加强协调与磋商,减少企业投资风险和阻力;中国企业应与东道国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同时还要采取措施,使国内国际价值链协调发展。

  “一带”与“一路”沿线18个省区市对外开放度的比较研究

  伍凤兰 马忠新 深圳大学

  摘要: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各省区市的对外开放度,结果显示,“一带”沿线省区市的对外开放度显著低于“一路”沿线省区市。 “一带”省区市开放度低的主要原因有:不具备吸引国际资源的市场化制度优势、与海运相比的成本劣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国家应合理统筹区域空间布局特别是产业布局,在重大投资项目上更多地向“一带”省区市倾斜,引导有条件的大企业向“一带”省区市投资,并为其提供优惠的财税政策。同时,“一带”省区市应充分利用其广阔的内陆腹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推动“一带”与“一路”省区市的产业合作,提高“一带”省区市的整体经济实力。

  国内“一带一路”研究综述——基于定量和图谱分析

  刘光阳 邓大松 武汉大学

  梁小江 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

  摘要:运用CiteSpace软件分析CSSCI数据库2013-2016年“一带一路”研究文献的结果表明,发文量在2014年急剧上升后进入平稳阶段,经济类期刊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优势地位,形成了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等一批主要研究机构,白永秀、孙慧、秦放鸣等一批高产作者正逐步形成。经管类院校和研究院所是“一带一路”研究的主阵地。可视化结果显示,研究机构之间、作者之间横向合作较少,胡鞍刚、白永秀、王保忠、袁新涛等作者的论文影响力较高,目前国内“一带一路”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贸互惠合作、区域产业升级、中阿伙伴关系、贸易便利化、宗教文化交流、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少数民族协同发展、“走出去”战略、人民币国际化、优势产业布局、中国经济增长、经济带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布局、中印竞合关系等14个热点领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推进,研究机构和学者可以站在智库建设的高度,加大横向合作力度,有重点地谋划研究主题,提高理论研究的深度,加大解决实践问题的精准度。

  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和关键

  宋 俭 朱 妍 武汉大学

  摘要: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是人类法治史上一种全新的法治国家模式。中国共产党具有双重政党功能,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因此,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不仅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依法领导,因此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法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应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党依法领导”的理念和“逐步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的要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和突破口在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与领导方式,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关于党的领导制度与领导方式改革的思路,与中共十三大提出的改革思路是基本一致的,体现了法治国家建设和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

  街头官僚概念的中国适用性:对中国街头官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探讨

  董伟玮 李 靖 吉林大学

  摘要:在被国内学者用来描述和解释中国行政实践时,街头官僚概念本身的中国适用性并未得到自觉探讨,这就使街头官僚究竟指涉哪些群体语焉不详,街头官僚理论与解决中国问题的适切性也显得晦暗不明。以经典街头官僚定义的要件为基础,转换它的国别和时代背景,中国街头官僚的判断标准得以确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之得以清晰界定。中国当代街头官僚不等同于行政执法类公务员、也不只局限于公务员队伍中。在整合的意义上,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与民众直接互动、在行政行动中具有自主性的官僚组织成员统称为街头官僚。街头官僚概念的中国适用性因概念的重新界定得以确立,并在综合性理论的期许下产生新的理论和实践展望。

  宗教伦理与环保伦理——佛教与基督教的对话

  崔雪茹 西南财经大学

  摘要:宗教强调精神生活和人际伦理,今日国际学术界兴起研究环境(或环保)伦理学。于是,各宗教学者也陆续着手检验在固有的宗教伦理或诫规之中,是否含有环保思想?考察佛教与基督教两大世界性宗教的对话,已能管窥此两种宗教富有环保思想,那些均是经过长期领悟与挖掘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两种宗教伦理的哲学基础,均由知识论(认知性)进路和存有论进路切入而体证的原理原则,其基本原理也都足以当作环保观的理论基础。宗教伦理的基本规范(或戒律)不论由戒、定、慧“三学”,或者从基督教的信、望、爱“三主德”的观点看,均与现代环保伦理密不可分,而且有助于现代人的环保实践,因而深具时代意义。

  从宗教信仰驳论思想“普世”

  何 跞 清华大学

  摘要:宗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通过精神强制干预达到极端推行和个体扩张的普世伦理,但宗教的普世结果并不一定正确。近代西方极端主义的代表如恐怖主义的恐怖后果,则尤其让更多人开始反思宗教普世的缺陷。宗教的普世问题在于通过信仰进行精神同化,而思想同化走的是愚民的路径,而愚民路径虽然能达到同化和某种单一思想的普世,但直接结果仍是愚民。这使得在反思思想普世和普世伦理及其方法论问题的同时,不得不开始一种态度反思,尊重他者是最基本和起码的普世前提。而道德普世的杰出代表如儒家道德可谓是一个优秀例子。儒家的虚我尊他可以说是一种普世态度,在方法论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仁术,即在不强制的谦虚中,在无目的干预的过程中,在拔高每个人的个体价值之后自然地达到其思想普世的隐在目的和自然效果。

  德国古典哲学与佛学的家族相似

  郭继民 海军陆战学院

  摘要:以思辨著称的德国古典哲学看似与作为宗教信仰的佛学互不干涉,然而,若从义理的角度考量之,则二者却存在着“家族相似”的关系。对照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化的佛学”如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的逻辑演进,当知此言不虚。探究德国古典哲学与佛学义理的“家族相似”,既有利于更好的领悟智慧的共通性,以有助于中西哲学文化的交流。

  从理论到现实:从洛克之“宗教宽容”局限论起

  黄 丁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在《论宗教宽容》中,洛克一方面热情洋溢地为宗教宽容辩护,主张通过政教分离的方式实践宗教宽容,从而保障全体公民的宗教自由;另一方面洛克不主张对包括天主教徒在内的不从国教者实施宽容。从洛克这一明显前后矛盾的主张契入,从历史与个人双重维度剖析这一矛盾背后的现实原因,便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反思这一哲学家式的宗教理想。

  西方宗教批判的意义及其限度

  丁麟茜 吉林大学

  摘要:宗教的“总体化”诉求及其所具有的虚幻性、独断性与分裂性,构成了近现代哲学宗教批判的深层根源。通过宗教批判,近现代哲学破除了宗教的神圣权威对人的控制,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这是宗教批判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然而,对宗教神学的质疑和批判并不意味着抛弃宗教神学的全部成果。如果剥离掉宗教的虚幻、专制外衣,宗教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其不可消解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信仰合理性论证的语词分析

  韩雪吟 湖北大学

  摘要:信仰合理性问题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世纪哲学家试图用理性的方法证明信仰的存在,将其纳入知识论的范畴。近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彻底颠覆了形而上学的命题以及传统哲学的研究。信仰的合理性问题从知识论范畴延伸到伦理学,从宗教层面扩展到日常生活语境之中。采取当代语言分析的方法,解析信仰合理性论证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信念(belief)与信仰(faith)。以接受(acceptance)非信念式信仰(non-doxasticfaith)的概念理解信仰的意义与价值,为解决信仰合理性问题提供一个新的可能性。

  中国个人所得税逆向调节作用研究

  孔翠英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中国个人所得税主要来源于城镇居民收入,二者的增长变动趋势理应一致;但从来源结构角度将个人所得税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变动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发现个税各构成项目的增速与对应的居民收入构成项目的增速并不一致,而且个税各构成项目占个税总额的比重与对应的居民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也表现出相反变动趋势。这种税收收入与税基结构变动的不匹配,反映出现行个税对不同居民收入征税不公,对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逆向调节作用,因此应尽快推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制度,将个税征税重点转向财产性收入,同时要进一步提高个税的征管水平。

  农村公共产品价格生成机制的特殊性分析

  王翔宇 王文烂 福建农林大学

  摘要:与城市相比,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长期供给不足,使得农民日渐旺盛的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应匮乏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其价格生成机制具有特殊性,无法如私人产品那样在市场供需变化和竞争机制中生成价格。农村公共产品价格生成中的市场失灵导致供给不足、发展乏力,进而对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严重制约。为此,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公共产品受市场竞争影响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农村公共产品价格合理的生成机制,借以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供给能力。

  复杂网络理论在产业集群升级中的应用

  姚 刚 蔡 宁 蔡瑾琰 浙江大学

  摘要:复杂网络理论为集群升级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浙江黄岩模具产业集群、舟山船舶产业集群、宁波服装产业集群这三种类型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其集群成因不同,集群中企业的关系不同,升级行为也不同。对这三种类型集群网络中的焦点企业创业传导集群升级过程进行动态仿真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网络需要采用不同的产业集群升级激励保障策略。市场型集群网络需要鼓励各节点做大做强,积极培育焦点企业,发挥焦点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对中卫型集群网络,应该注意焦点企业和非焦点企业的协调发展;提高网络开放度,减少集群风险,使网络在升级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混合型集群网络,则要谋求焦点企业和非焦点企业共同发展。

  生态扶贫概念内涵的再认识:超越历史与西方的维度

  杨庭硕 皇甫睿 吉首大学

  摘要:采用各式各样的手段开展反贫困行动,是世界各国政策实施的常态,但回顾国内和国外此前已有的扶贫举措,大多表现为从纯经济的视角对贫困人群实施救助与扶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凸显,反贫困行动跃出了纯经济的范畴,被赋予“文化生态”的新含义,中国当前的扶贫攻坚工作,一方面必须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得兼顾重建人与环境和谐共荣关系的急迫需要。与此同时,还需要使贫困人群拥有尊严和自信。因而,中国当下的扶贫攻坚,需要提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去加以考量,理应采取“生态扶贫”措施。其实质必将表现为,从单纯的经济行动跃迁到追求文化生态公平公正的新高度。

  论民族本土生态知识在外来物种驯化中的贡献

  马国君 耿中耀 贵州大学

  摘 要: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了环境学家高度关注的生态问题,学界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治理办法,但治理成效令人堪忧。查阅历代典籍后发现,中华大地自古以来就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历史上,由异地乃至异域引入的物种不胜枚举,而今,这些外来物种已经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中,成了人们习见的物种,不但没有引发生态灾变,反而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应的民族学田野调查还可以发现,中国各族乡民在种植养育这些外来物种时,还拥有一整套本土知识和技术技能,不仅成功的驯化了这些外来物种,而且对其负作用也能做出有效防范。从历时与共时的二维视角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提炼各族乡民的本土知识在驯化外来物种中所做出的贡献,对其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作出精准的认证,那么对当下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显然可以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对当代的生态建设也可以发挥一臂之力。

  政治生态学:当代欧美生态人类学研究范式的转向

  罗 意 新疆师范大学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生态学与政治经济学合流,催生了名为“政治生态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和成熟。该范式旨在对“地方世界”中环境变迁及其生态、经济、社会与政治后果进行认识性描述和批判性分析,建构了“自然—社会—政治”的分析框架,赋予了生态人类学以地方经验回应全球性环境问题、参与发展与社会变迁等更具普遍性议题讨论的能力,是当代欧美生态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

  论实施农地生态报偿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以马克思的农地肥力观为中心

  杨卫书 吉首大学

  摘要: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农地的“自然肥力”是指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农地的“人工肥力”是指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农地的“经济肥力”是指前二者的结合体。这意味着在农地肥力中,有一部分“人工肥力”投入能够立即和“自然肥力”相结合,转化为当期的经济肥力,成为农产品价值的必然组成部分。还有一部分“人工肥力”不能立即转化为当期的“经济肥力”,却是未来土地肥力的重要补充,是土地肥力维护乃至农业生态系统维护的重要内容。由于这种生态维护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有生态维护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将这种生态维护的劳动投入纳入价值核算的框架,可以避免生态维护主体缺失、生态维护投入无法落实到位的弊端,因而实施农地生态报偿也就具有了必要性和合理性。也只需将人工肥力中能够持续生效的部分做出准确的估算,生态报偿的具体额度就可以落到实处,生态报偿也就可以付诸实践。

  劳动合同法是“废”还是“改”?

  ——当前经济背景下劳动法领域的若干问题思考

  张国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围绕《劳动合同法》的存废争论,不同学科提出了不同看法。现代劳动法是在资本自由发展引出“劳资冲突”的背景下,纠正传统民商法中资本决定一切的机制的产物。劳动法的产生根源是社会化大生产大量产生的从属性劳动实际地位决定的。中西方劳动法产生的背景不一样,其任务基本相同。劳动法解决劳资冲突需要付出包括经济成本等必要的社会代价。实现劳动法目的既要保护劳动者,也要理性评估劳动关系,力争劳动关系和谐。完善劳动法,不应质疑劳动法立法共识,而是要紧扣立法目的完善它。强调保护劳动者权益,不一定只是强化公法规范,应注意利用私法工具,比如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不研究法律本身,却全盘否定劳动法,是利益驱使形成的偏见。协调劳动法的直接立法目的,实现倾向性保护劳动者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兼顾是未来修法的方向。劳动合同法制度设计上的问题也需要通过完善立法来解决。最后要警惕立法中经济上的赢家们寻求将财富转化为不平等的政治影响力,将制度规则改变得对自己更有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劳动法的回应与完善

  吕 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和“十三五”期间的发展主线。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条主线,劳动力端必将伴随着改革的推进产生根本性变革,在劳动就业、劳动力资源结构等方面对劳动关系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对劳动立法在提升劳动力资源素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降低劳动力资源成本和提供托底性民生保障等方面提出要求。劳动法应通过建立保护劳动者的新机制、实行劳动者分层保护、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立法、完善职业培训立法和加强社会保险立法,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回应和进行完善。

  多元交织理论框架下的女性移民健康研究

  ——以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国流动妇女为例

  陈 雪 云南民族大学

  摘要:全球移民图景呈现出女性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跨国移民行动中,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和复杂的社会身份使其成为脆弱的移民群体中的更脆弱者,她们的生存健康和发展应得到更多关注。在多元交织性分析框架下,通过个体、微观、中观和宏观四个层面剖析性别、种族、阶级和文化构成的交叉嵌入性因素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内女性移民多重边缘社会身份的塑造过程,发现这一区域内的跨境流动妇女深陷一个具有多重不平等性的社会结构中,成为各类纵横交错的保护政策之下的隐形人,与原籍国、所在国的医疗资源和法律援助失之交臂。区域内各国、各组织应当采取更有效的合作与行动,促进女性移民多元社会身份平权化,从而改善和提高其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

  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占地种菜”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基于河南省新乡市P社区个案研究

  卢义桦 陈绍军 河海大学

  摘要: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占地种菜”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它既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通过以河南省新乡市农民集中居住社区P社区为研究个案,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占地种菜”现象进行系统性考察,可以发现“占地种菜”的发生机制表现为居住空间转变下庭院经济的延续、农耕文化的沿袭、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及社会交往的需要,延续是社区治理缺位与和地方性共识共同作用的结果。透过这一微观现象思考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社区营造、生计转型、留守劳动力安置问题,认为社区营造应当考虑农民需求及传统文化,生计转型也应当通过居住、产业、生计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得以实现,留守劳动力安置的实现则需要区域产业在考虑人口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发展。

  胎儿胎体的民法规范及立法选择

  张 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摘要:受限于医学的认识和立法简洁等因素的考量,传统理论认为胎儿并不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对胎儿胎体的伤害只能视为对孕妇母体的伤害。中国民法应该对胎儿胎体保护路径与价值判断结论都作出回应。应将胎儿胎体与身体权的建构相应结合,并承认活着出生的人对其胎儿期间的胎体享有身体权。胎儿在胎体受到侵害后未活着出生,在满足一定法律条件下,母亲应可以自己的名义向责任人主张伤残和精神损害等赔偿。胎儿胎体的民法规范在解释选择上应坚守主体始于出生说。

  宋代船舶的数量与价格

  黄纯艳 云南大学

  摘 要:宋代是造船业空前发展的时期,虽然宋代史籍没有留下全国船舶总量的直接数据,但根据北宋纲船、南宋战船及浙东和福建民间海船仍可窥见宋代船舶规模的概貌。北宋内河纲船超过15 000艘,其中淮南运河和汴河纲船及达6 000艘。南宋长江中下游战船超过30 000艘,浙东沿海民间海船超过20 000艘,福建民间海船规模较浙东更大,全国海船总数七八万艘应是较为保守的推估。船舶造价因船舶形制和大小不同差异很大,一般漕船造价少则数百贯,多则千贯以上,而战船和座船造价有万贯以上者。

  宋代赏赐高年政策述论

  马晓燕 河南大学

  摘要:宋代赏赐高年的年龄标准因身份不同有所差异,从七十岁到百岁不等。赏赐内容丰富多变,不仅有粟帛、米麦、钱币,还有官爵、章服、师号、封号。赏赐时机较为固定,安放先帝御容、南郊礼、明堂礼及庆寿礼是宋代赏赐高年的主要时机。宋代赏赐高年政策在实践中得到较好贯彻,但也存在虚报年龄、地方州县奉行不力、城乡失衡等弊病。尽管宋代赏赐高年政策已呈现出明显的制度化趋势,但能够享受到赏赐的人数仍十分有限,并不能从根本上保障高年老人的晚年生活。不过,它有助于尊老、养老社会风气的形成和传播,有利于维持社会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的稳定。

  文化产业尚需成为“国民消费支柱性产业”

  ──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种路向

  王亚南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2004—2014年全国文化产值比从2.15%上升为3.76%,居民文化消费率由2.75%下降为2.34%,两项比值呈现“剪刀差”逆向走势,文化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增长之间相互游离。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尚需“内生动力”驱动,成为“国民消费支柱性产业”。假定2014年全国居民文化消费率达到历年最高值,那么城乡文化消费总量应达19238.93亿元,为现有总量14915.39亿元的1.29倍;假定文化供需增长关系保持历年最佳状态,那么文化消费总量应达23092.58亿元,为现有总量的1.55倍;假定居民文化消费率达到5%,那么文化消费总量应达31806.94亿元,为现有总量的2.13倍。

  图像、情感与视觉修辞

  ——论“画如修辞”和“情感范型”对当下视觉文化研究的启发

  林成文 南京大学

  摘要:20世纪的“新修辞学”和视觉文化研究纷纷展开对“视觉修辞”问题的探讨。然而,既有的研究几乎围绕着罗兰·巴特的符号学范式,忽视了图像自身的特质和视觉修辞的“视觉性”维度。在视觉艺术理论中,无论是始于文艺复兴的“画如修辞”说,还是20世纪由阿比·瓦尔堡所提出的“情感范型”概念,都论及了图像的修辞学维度,探讨艺术图像如何才能影响观者的观看经验和情感情绪,进而说服观者接受某种价值观念或采取某种实践行动。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有关视觉修辞问题的探讨,也为当下语境中的视觉文化研究带来了自我反思的契机,并提供了研究实践方面的启发。

  表情包文化:权力转换下的身体述情和身份建构

  刘汉波 暨南大学

  摘要:表情包原本只是互联网聊天一项附加功能,是一种私下流传的状态,并未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表征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内。但这一状况在近年有所变化,表情包开始融入到互联网交流当中,成为网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戏仿的方式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发声,获得主流媒体关注,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意义也开始得到关注和重视。无论是个体之间的身体述情,还是大众群体里的身份建构,表情包的流行断然不是偶发的和随机的文化现象,而是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嬗变和社会世俗化等合力下的权力转换。

来源/作者:编辑部/陈慧妮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