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时间:2017/12/11 15:28:04|点击数:
学习十九大精神专栏·全面深化改革专题
1.推进农村住房消费的政府干预探析 刘广明
2.大力推动中国相互保险发展以深化多层次金融改革 顾长河
3.中国共产党处理党内关系的历史经验——兼谈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体会 冷兆松 宣宇才
哲学
1.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地理后果及其空间正义危机——从大卫·哈维空间政治哲学批判的宏观向度谈起 温 权
2.“学术资本主义”中的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 李丽丽
3.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双重理论视野与双重理论构建 苗启明 刘琼豪
经济学
1. 产业扶贫中政府角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张春敏
2.提高产能利用率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吗?——来自中国工业行业的例证 冯 伟
3.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农业污染治理的路径 孔祥才 王桂霞
4.农户环境认知及低碳生产行为模式 刘 芳 李成友 张红丽
5.“直过民族”如期实现小康对策 马文峰
6. 论旅游购物供给侧的结构优化 李云霞
民族学
1.从“种人”记述到“人种”之分——元至清地方志中的滇西民族分类 贾 益
2.地方性知识研究的历史维度及其内涵 图力古日
3.少数民族审美与当代艺术审美的建构——以云南彝族撒尼支系大糯黑村为例 薛其龙
4.笔、镜、锤:云南社区村民影像基于社区的意义 徐何珊
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的阿富汗重建与难民安置问题 何可人
法学·毒品犯罪研究专题
1.分歧与定性:毒品交易中的居间行为 魏汉涛
2.毒品犯罪认定中事实推定之省思 曾粤兴 倪传洲
宗教学
1.从云南南传佛教到中国南传佛教——关于当代云南南传佛教身份变化的思考 黄夏年
2.中缅边境地区南传佛教信仰流动探析 梁晓芬
社会文化学
1.乡土规则的生产:地方性知识的行动逻辑——基于丽江“斋女”现象的研究 李容芳 李雪萍
2.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思维 刘宏芳 明庆忠 娄思元
3.中国特色地方新型智库建设之路径 涂华忠 宁发金 任仕暄
历史学
1.“农商社会”视野下南宋商品性农业述论 柳平生 葛金芳
2.论科举制度与宋代的《史记》研究 程海伦
文学·地域文学专题
1.当代西部文学的主体性变革——基于长篇小说性别关系的一种考察
刘文祥
2.西南边地与现代西南边地文学 彭兴滔
3.云南辞赋中的云南民俗及其学术价值 王 准
部分文章英文摘要
摘要:
推进农村住房消费的政府干预探析
刘广明 河北大学
摘要:住房消费之于农民个体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且因直接关系农村消费潜力的有效释放而在新常态下有其特殊意义。从实践来看,农村住房消费虽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突出问题。在新常态下,若要解决现存问题以有效推进农村住房消费,亟需强化政府干预,即通过政府对农村住房消费的适时、适度干预以充分发挥其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需规范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加强农村住房消费政府保障,强化农村住房消费金融支持。
大力推动中国相互保险发展以深化多层次金融改革
顾长河 北京保险研究院
摘要:相互保险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高度契合,其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从该保险形式在外国的发展演进来看,其与股份制形式是保险领域最重的两种类型,自各市场份额时高时低,但总体上处于基本相当的水平。相互保险从供给发力满足市场对保险的需求,促进多层次保险市场形成。受益互联网+的发展,其规模效应更容易实现,也更有利于直接服务实体经济。目前中国相互保险领域的法规依据仅有2015年保险会发布的《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距离“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要求,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相互保险制度体系己经十分紧迫。相互保险的组织形式选择是涉及到如何与现在法律制度进行对接的重大问题。对相互保险风险进行动态监测、评估,不断加强相互保险偿付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处理党内关系的历史经验
——兼谈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体会
冷兆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宣宇才 云南省委宣传部
摘要: 中国共产党处理党内关系的历史脉络,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首先,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的党内关系,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其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个历史时期的党内关系,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历史经验表明,党内关系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民主集中制的发展和健全,党内关系挫折和失败的重要根源在于民主集中制的破坏和废弛。2012年,习近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正确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和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党内关系问题的论述占有重要地位。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既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抓住“四个服从”是使党内关系走上正轨牛鼻子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四个服从”的重大发展创新。
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地理后果及其空间正义危机
——从大卫·哈维空间政治哲学批判的宏观向度谈起
温 权 南京大学
摘要:在地理学层面,对资本空间生产格局的全球性景观进行宏观的政治哲学批判,构成大卫·哈维反思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重要切入点。围绕世界范围内与资本地缘不均衡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正义话题,他从全球金融体系的形成、世界市场贸易的建构,以及随之而来的后殖民政治图景的设计,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入手,揭示出为资本全球化运动所表征的当代世界秩序无法克服的不平等特质。反映在空间政治维度,后者既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对落后区域采取经济掠夺的常规手段,又是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全球规训以推行商品霸权的惯用伎俩。当作为价值尺度的抽象劳动从狭隘的“地方”跃迁至广义的“世界”时,被货币均质化的全球地理景观就成为遮蔽地缘差异并激化区际对抗的始作俑者。它将与不同民族、国家乃至文明形态相耦合的世界各区域,强制整合进资本逻辑的政治秩序当中,从而以纯粹的资本部类划分取代并统摄前者固有的人文地理学差异。因此,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资本自身对全球空间的异化;而日益显著的世界地缘冲突,毋宁是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外化。它们共同构成当前国际秩序潜在政治危机的非正义性症候。
“学术资本主义”中的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
李丽丽 广州大学
摘要:“学术资本主义”是商业资本借助高校的智力资源进行自身增值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学术市场行为或学术市场化倾向。它是由现代化和知识经济促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学术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具有两面性,即资本逻辑和文化逻辑相互套嵌的属性。资本逻辑所代表的谋求外在财富即物质财富增殖的工具理性与文化逻辑所代表的注重内在财富即精神价值的价值理性,具有天然的异质性。那么,只有正确处理学术与市场的关系,才能充分调动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教师执守正确的价值理性开展学术创新。
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双重理论视野与双重理论构建
苗启明 云南省社科院
刘琼豪 广西师范大学
摘要:马克思生当世界历史的政治革命和资本主义确立的时代。这个时代有两大问题,一是现实社会迫切问题,即由于现实社会的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而提出的无产阶级解放问题; 一是历史基本问题,即由于政治解放而把人从神对人的统治和人对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而提出的人类解放问题。马克思自觉地把这两大问题的解决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形成了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使命和双重战斗任务:其一是劳动对资本的斗争,即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其二是为每个人与一切人的自由解放而奋斗,即消解人的异化的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前者不能不诉诸经济学,后者不能不诉诸人类学,这就形成了马克思的双重理论视野,从这种双重理论视野观察事物,观察世界,就形成了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立足于人类学的理论构建和立足于经济学的理论构建,以及其双重理论逻辑——人类学逻辑和经济学逻辑:前者形成了以经济学理论为根基的狭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后者形成了以人类学为根基的广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确认马克思的双重理论构建以及双重理论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作用,特别是广义理论构建在当代的意义,是在21世纪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产业扶贫中政府角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张春敏 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从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可以推论出产业扶贫重在提升劳动者生产能力、提供生产资料和引导以企业为主的生产组织,最终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根据产业扶贫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应该担当起主导产业扶贫的角色,这种角色主要体现为引导、支持企业等扶贫主体与贫困农户等扶贫客体,实现扶贫客体的内生增长;为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扶贫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系列关系。
提高产能利用率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吗?
——来自中国工业行业的例证
冯 伟 东南大学
摘要:一般而言,提高产能利用率有利于促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国多年来一直努力通过多种政策手段治理产能过剩,但当前的产能利用率水平并不能全面有效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而且这种负相关关系会伴随着产能利用率的不断提升而逐渐增强。这一中国产业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可以称之为“产能利用率悖论”。进一步探寻该悖论产生的原因,就会发现,当前中国存在的不适度的政府干预、低效的人力资本状况、低下的设备资产利用率和低水平的行业对外开放度等,均会束缚产能利用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更有效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农业污染治理的路径
孔祥才 王桂霞 吉林农业大学
摘要: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污染减排和治理是这一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国农业污染排放量已经远远超越工业污染排放量,并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中国农业污染物排放严重的原因主要有:农药与化肥的过量使用、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与未合理利用、粮食安全压力、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资补贴的负面效应等。当前中国农业污染治理面临着农户的污染物减排意识较差、尚未形成系统的污染防治体系、农业污染物减排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借鉴国外以及中国一些省区治理农业污染的先进经验,开展有关农业污染的立法工作,进行农业污染治理体系建设,运用补贴方式促进农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广农牧业污染减排技术,因地制宜加强污染末端处理,提高污染治理能力。
农户环境认知及低碳生产行为模式
刘 芳 李成友 张红丽 石河子大学等
摘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村域农户对农村生态环境变化和低碳农业的认知,以及影响农户低碳生产行为的因素,结果发现:性别、是否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和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个变量对农户低碳生产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务农年限、兼业收入占比三个变量对农户低碳生产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是否为村委干部、耕地面积和家庭劳动力占比四个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对此,应通过专家讲座、电视广播等方式加大对低碳农业的宣传力度,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当地企业加强与养殖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经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直过民族”如期实现小康对策
马文峰 中央民族大学
摘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帮助“直过民族”摆脱贫困,如期实现小康,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直过民族”脱贫面临诸多困难,如生存地自然条件恶劣、居民生计脆弱、部分群众安于现状、婚育观念落后、受教育机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应建立高效务实的干群对话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社会扶贫带动产业扶贫,重视教育扶贫,以确保“直过民族”如期实现小康。
论旅游购物供给侧的结构优化
李云霞 云南大学
摘要:旅游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旅游业日益兴旺。然而,面对每年高速增长的旅游人次和巨大的旅游商品市场,国内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占比与旅游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却存在着较大差距。中国旅游业构成要素发展的不平衡性,表明旅游购物供给侧与旅游者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结构性问题急需加以解决。要以“全域旅游”“大旅游”“创新发展”等理念引领旅游购物供给侧结构优化的运行方向,对旅游购物供给侧的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发展结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
从“种人”记述到“人种”之分——元至清地方志中的滇西民族分类
贾 益 中国社科院
摘要:元以来云南方志中所记之“种人”名称及分类,至清末以多种形式进入到当时新学中的“人种”或“民族”知识体系,且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点反映在同样是在近代种族、民族观念指导下晚清的两种滇西民族分类中,《腾越乡土志》汲取清代道光以来的“种人”分类,而杨发锐《腾越人种考》则是吸收明代至清代早期的一套“种人”分类系统。在理念和话语上,杨发锐要比寸开泰等人“新”,但其所据以为本的传统知识,产生时间却要早于后者。观念之“新”与知识之“旧”之间的反差,可说明中国近代传统与现代知识之间的断裂,也就是历史记忆的延续与知识体系的断裂,反映出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多民族历史传统的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复杂性。
地方性知识研究的历史维度及其内涵
图力古日 内蒙古师范大学
摘要:当今的地方性知识研究,较多从空间维度考虑了它的类型、属性、要素、意义等方面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地方性知识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时间维度,特别是历史维度,考虑它的传承、变化、关联、互动等方面的特殊性。对地方性知识的历史研究来讲,纵向需要考虑它复杂的历史变迁,横向需要考虑它复杂的历史联系。不管是历史变迁还是历史联系都非常特殊,它们是各种地方性知识多元共存的重要根源之一。当然,在充分重视对地方性知识历史研究的同时,还需要深入反省它的相对性、建构性。对地方性知识研究维度上的这些拓展,更有利于探索地方性知识及其特殊性的“根源”和“意义”,将为地方性知识的多元共存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少数民族审美与当代艺术审美的建构
——以云南彝族撒尼支系大糯黑村为例
薛其龙 云南大学
摘要:彝族撒尼支系聚居的大糯黑村因画家带动形成了圭山采风村,由此村落中出现了异于传统民族审美的当代艺术审美趋向。彝族撒尼审美与当代艺术审美交相并建构新的村落审美知识,表现出审美场域由大糯黑村转向圭山采风村,审美主体由村民变成当代画家,艺术品由村内创作转成画廊展示的建构变化。因审美特性符合村民与画家的各自之需,大糯黑村的民族与当代艺术审美形成了共存互建的状态。总观当前少数民族村落审美的发展现状,彝族撒尼大糯黑村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例个案。
笔、镜、锤:云南社区村民影像基于社区的意义
徐何珊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社区村民影像在云南17年的实践发展中,发酵产生了大量多维度的功能和意义。它架起了一条以影像进行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桥梁,产生了诸多无可替代的主位视角的宝贵影像资料。除此之外,它还推动形成一股来自社区主体的力量,即社区村民借助纪录影像所具有的笔、镜子、锤子三种功能,从影像的自我表达到文化自觉,最终以行动参与到社区管理与文化传承复兴中来,寻求族群和社区的文化定位和发展之路。
生态环境保护视域下的阿富汗重建与难民安置问题
何可人 云南大学
摘要:阿富汗由于自身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多年战乱,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在目前的重建中,阿富汗虽制定了较先进的《环境法》,但由于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和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使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难民仍在不间断地迁徙。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的制约,政府也很难将难民转换为有效的人力资源,在重建中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阿富汗重建中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环境保护、难民安置、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问题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分歧与定性:毒品交易中的居间行为
魏汉涛 安徽大学
摘要:关于毒品交易居间行为的性质,《禁毒法》与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持不同的态度,学界存在“无罪说”“贩卖毒品罪说”“因情定性说”等三种不同的主张。结合中国刑法既定性又定量的特点,根据共同犯罪理论分析,毒品交易居间行为不能简单地一概以犯罪论处,也不能简单地一概不以犯罪论处,更不宜一概以某种犯罪论处,需要根据其所依附的行为,以及居间行为对毒品交易的促进作用来确定。毒品交易中居间介绍行为原则上应依《禁毒法》追究行政责任,居间实行行为除两种情形外原则上要以毒品犯罪的共犯处理。在确定毒品交易居间行为与哪一方成立共同犯罪以及定何种犯罪时,需要分类根据共同犯罪理论确定。
毒品犯罪认定中事实推定之省思
曾粤兴 倪传洲 昆明理工大学
摘要:为提高打击毒品犯罪的效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毒品犯罪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法〔2015〕129号)(以下简称《武汉会议纪要》)改变了以往毒品犯罪事实认定方面的态度,引入了事实推定方法。不可否认,这是毒品犯罪猖獗、毒品犯罪打击困难的无奈选择。然而,事实推定本身存在着诸多缺陷,容易导致司法擅断、处罚范围不当扩大和影响法治权威,具有较大的风险。因之,在毒品犯罪认定中必须明确事实推定的适用条件,防止其被滥用,应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加以限制,以期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
从云南南传佛教到中国南传佛教
——关于当代云南南传佛教身份变化的思考
黄夏年 中国社科院
摘要:现在要让云南南传佛教走入更大的发展,就需要把云南南传佛教的名字扶正,强调它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原本属于地域性的云南南传佛教提升到中国国家佛教层面的南传佛教,亦即将中国南传佛教替代云南南传佛教。用中国南传佛提升云南南传佛教的地位,不仅显示出中国大国佛教的气势,而且还使云南南传佛教背靠中国佛教的大平台,以中国南传佛教的主体身份进入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以佛教文化者的身份出现在东南亚各国佛教界里,在一个佛教的共同信仰旗帜下,做好对外文化交流的工作,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为“一带一路”倡议做出贡献。
中缅边境地区南传佛教信仰流动探析
梁晓芬 云南大学
南传佛教信仰流动主要是指南传佛教在傣掸族群内部的自然流动,或者说是在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内的交流互动。这种流动是跨地域的地理性流动,又是跨民族的文化性流动,这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具有历时性特点。从人的流动、物的流动和组织的流动三个维度来探讨中缅边境地区南传佛教信仰流动问题,能更好地对南传佛教信仰流动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
乡土规则的生产:地方性知识的行动逻辑
——基于丽江“斋女”现象的研究
李容芳 李雪萍 华中师范大学
摘要:乡土规则被当作规训体系意味着为规则遵从者或行动者的行动逻辑作了前提性情景设置。传统认知将乡土规则的约制性与地方性知识的边源性视为村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同源异流,学界对二者现象表征背后的逻辑关联未作进一步探讨。若以某一具体地方性知识的行动逻辑作研究起点,对乡土规则的生产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综合解读,个案便具有了公共日常生活意义。丽江“斋女”现象是学术处女地,被本土知识分子看作类似于“自梳女”一类有较强性别色彩的地方性文化,面对该文化持有者与传承人即将消逝的现实,探讨以地方性知识形态存续了几百年的斋女现象背后乡土规则如何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思维
刘宏芳 明庆忠 娄思元 云南财经大学等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在战略上的重视,建设边境旅游试验区正呼之欲出。通过对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建设思想、原则、主要思路及总体定位,以及在整体定位框架下具体目标和任务的思考。边境旅游试验区应定位在建设成为兼具民族文化展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经济辐射带动复合功能的新兴旅游区、边疆少数民族风情深度体验区、绿色生态旅游示范区、边境旅游辐射中心和集散地。边境旅游试验区有着国际国内不同层面发展目标,也有着政策集成、体制创新、全域公共服务、产业融合、空间结构塑造、边境旅游城镇与村寨建设、业态及产品升级、项目与企业建设、国际合作与旅游监管等十大方面的建设任务。研究试图为中国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促进中国边境旅游的发展。
中国特色地方新型智库建设之路径
涂华忠 宁发金 任仕暄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智库在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扮演的角色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日益凸显。回顾历史,中国智库在不同时期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着智力支持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地方智库是中国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新形势下建立健全中国地方智库,是国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地方智库将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需要加强地方智库与国家级智库之间的交流沟通、推动地方智库的国际化步伐、消除地方智库二元化壁垒和加大对地方智库的支持力度等四个方面来促进中国特色地方新型智库的建设。
“农商社会”视野下南宋商品性农业述论
柳平生 集美大学
葛金芳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商品性农业在南宋快速成长,是中国自宋代开始跨入农商社会门槛的实证性说明。南宋桑、棉等纺织原材料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并出现生产专门化和产品商品化进程。茶叶产量激增,其年产值与生产效率快速上升。花卉业产销两旺,技术深化、新品迭出。蔬菜水果种植产销持续增加,也出现独立化市场化趋势。此外,麻类、甘蔗、药材和染料等作物种植中亦存在类似的经济变革。南宋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商品性农业的成长,为农商社会的出现提供了农业基础、内在动力和市场活力,促使社会经济体系朝商业化、市场化的方向演进。
论科举制度与宋代的《史记》研究
程海伦 北京大学
摘要:科举制度对于宋代的《史记》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就科目设置来看,进士科和制科都将《史记》纳入考察的范围,从而扩大了《史记》的读者群体和研究基础。从现存的科举策论来看,宋人对于《史记》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评价史事人物及探求《史记》的体例、思想两个方面。这与宋代《史记》的整体研究状况一致,可见策论写作的经历对宋人的治学方向当有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宋代对于《史记》的教育也十分重视,士人多有在少时学习《史记》的史事与文辞以应举的经历。同时,与《史记》相关的史钞类科举参考书也应运而生,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代西部文学的主体性变革
——基于长篇小说性别关系的一种考察
刘文祥 山东大学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文学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文学中的西部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指称,还是一种价值载体,西部文学在他者的凝视和期待中被确定为客体。西部小说从崛起便是一个英雄极乐的世界,父权式的英雄充斥其间,女性是绝少出场的,只是一个功能上的次级存在。如果仔细梳理近年来一些西部小说便能够发现,以往的男性/女性对峙的性别秩序在不同的程度发生着坍塌、位移和迁徙,女性在文本意义上实现了脱狱,一种“女性/自然”和“女性/权力”结构得以解密呈现,并重新定义了父权统治的意识形态基础。女性的出现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性别关系调整,而是一种深层的父权秩序和书写的困境让渡,它折射了西部文学正在发生的主体性变革。女性的浮出使得西部文学原本均衡的不等式被打破,它是一次文化泄密,更是一次自救行动,是对西部文学主体乃至民族主体的一种再修复。它把以往的父权主体性变为一种交互主体性,补足了父权单一化带来的某些结构性空缺,并在告别父权、告别他者的目光中坚强地完成自身主体性的再生。
西南边地与现代西南边地文学
彭兴滔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中国文学是一种多元文学,现代西南边地文学是中国多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边地是西南大区的核心区域之一,作为一个具有独异、多元文化的文化区域,它生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西南边地文学。现代西南边地文学表现边地,也塑造边地,它的发生、发展以及文化内涵、审美趣味都呈现出独异的色彩。现代西南边地文学也因此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并与其他文化区域的文学一起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学。
云南辞赋中的云南民俗及其学术价值
王 准 云南大学
摘要:云南民俗是古代云南辞赋的一个重要书写内容,这些描写民俗的辞赋,涉及云南民俗的多个方面,既是辞赋作品,又是一种特殊的民俗志。反映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云南辞赋中的民俗也体现了辞赋和民俗二者的特殊联系,作为古代文体的辞赋在表现丰富多彩的民俗方面发挥了其文体上的优越性;而民俗进入赋家的创作视野,又突出了赋体文学的知识化特征。不仅是对辞赋题材的开拓,也有助于人们了解民风民俗。
来源/作者:《云南社会科学》/陈慧妮 责任编辑:念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