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时间:2015/4/7 12:08:10|点击数:
法治和德治关系探析
黄小军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重要的现实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则,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道德和法律既是相互区别和冲突的,同时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需要着重处理好道德教育、法律制度的伦理化、道德法律化和德与法律的价值冲突及补救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与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殷存毅 杨勇 清华大学
摘要:目前,乡镇政府财政能力不足和政府职能不到位,以及发展模式的不科学等问题,表明我国现有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既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策课题。分权与基层公共服务的改善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分权可能导致基层经济发展的低效率;我国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向,应以加强县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为主,同时发挥乡镇政府在公共品及服务提供方面的信息优势。
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视阈中的政府制度创新——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
姚东 同济大学
摘要:以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视角,考察政府的制度创新实践,对于促进政府治理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府制度创新案例,可以加深我们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政府制度创新实践之间关系的理解。在政府制度创新的未来方向上,要强化“硬政府”的引领作用,将约束性制度与激励性制度创新,核心制度与配套制度创新,自造式制度和移植式制度创新统一起来,更好把握创新过程中的效率与质量、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从而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从严治党实践中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及其规制
石学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摘要: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形态是:碌碌无为“庸”、敷衍了事“懒”、不敢担当“避”、消极怠工“散”。造成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成因主要是:从严治党力度加大,引发不良心态和本领恐慌;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革命意志衰退;领导干部选任、考核、淘汰等体制机制存在短板;受不良文化因子及传统心理积习影响,缺乏担当精神。规制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可从四个方面入手:以强化纪律约束为抓手,突出能力建设,做实关爱体系;以解决思想问题为根本,树稳“理想信念”,筑牢宗旨观念;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基础,健全选任机制,规范考核体系,畅通淘汰渠道;以营造文化环境为重点,清除“为官不为”的不良文化基因。
“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中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
朱雄关 云南大学
摘要:能源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既从政治经济、内政外交、军事合作等视角明确了我国今后周边外交的战略布局走向,又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能源地缘政治意义。我们应充分认清当前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能源合作的方法路径,不断增强国家的能源安全保障,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重建政统与学统——明清之际学术转型的内在理路
刘宏 山东大学
摘要:处于“天崩地解”的明清之际,儒学面临的时代问题是政统和学统的双重倒塌。政统上的明亡于清和学统上的空谈学风,刺激着儒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型。在“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指导下,儒者们秉持“天下为公”的理念,重建政统。在面向六经的治学道路上,儒者们力图超越宋学,回归孔孟之道。最终,完成了从理学体悟到经学考证的学术转型。
《管子》“侈靡”思想的三重维度
王义忠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侈靡”思想潜藏有治国理政的经济、社会、伦理三重维度价值,“侈靡”的真正目的是在全面拉动内需中刺激经济增长,在促进商业发展中增加就业机会,在缩小贫富差距中构建社会和谐,有效奠定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基础。这些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从“友爱”到“友善”——儒家友德与社会“个体化”的道德问题救治
揭芳 北京林业大学
摘要:儒家友德对于救治社会的个体化带来的个体人际冷漠、社会疏离、身心失衡等道德问题乃一剂良方。它鼓励个体将他者视为生活中的伙伴,以友善互助为基准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强调个体在关注自我的同时需兼顾社会公义,要以社会规范为普遍的价值标准,尊重公共利益;主张个体应积极借助他者的力量,与他者互相激励和引导以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上述实效的产生还需以对儒家友德的现代转化为基础,该转化主要表现为从“友爱”到“友善”。
先秦儒家人禽之辨的道德哲学意义
王正 北京大学
摘要:人禽之辨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哲学命题。孔子首先从人伦的角度指出了人和禽兽的差别所在。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人禽之辨的意义,并通过它一方面建立了人的道德意识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又确立了人的道德实践的主体性。荀子则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在于人的社会组织性,当然他也是由此来论述人的道德建构的可能性。与儒家不同,道家从根本上取消人禽之辨,而墨家则认为人禽的差异在于人能进行后天的努力。可见,人禽之辨在儒家的道德哲学中更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论庄子生命伦理与现代临终关怀
何昕 东南大学
摘要:现代临终关怀的目的是帮助医治无望的濒危患者无痛苦、平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庄子豁达超脱的生命伦理思想是构建现代临终关怀体系宝贵的思想资源,并对现代临终关怀体系中的三大主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临终者而言,它可以帮助其消除濒死的恐惧,安宁、舒适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对医护人员而言,它可以帮助其看淡频繁的死亡事件,坦然地做好本职护理工作;对家属而言,它可以帮助其尽快从亲人辞世的伤痛中摆脱出来,较平静地度过居丧期,重新面对新的生活。
政府补贴、过度投资与新能源产能过剩——以光伏和风能上市企业为例
吴春雅 吴照云 江西财经大学
摘要:以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2008~2013年的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运用导向DEA模型多阶段求解方法分析光伏和风能上市产业的产能过剩状况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有近四分之三的新能源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产能过剩是复杂环境下“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金融支持、人均GDP与总资产报酬率也对产能过剩有显著影响。要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就应认清其不同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我国航空公司国内快递运价研究
沈丹阳 何仕奇 中国民航大学
摘要:航空公司在始发站机场的等待时间、目的站机场的操作时间、航程时间、货物的单位价值和价值损耗率是影响快递运价的主要因素。航空公司应该从加强地面货物处理环节的成本核算入手,针对具体航线货源特点进行差异化定价,加快包括订舱系统在内的定价改革,从而促进航空货运的现代物流化。
国家与集体间的农村矿产资源产权纠纷难题探析
刘宁 河南农业大学
摘要:矿产资源依附于土地的特点决定了矿产产权与土地产权存在难以割舍的必然关联。由于我国矿产产权制度不健全,农村矿产资源开发中国家与集体之间的产权纠纷一直存在。因此,必须推进矿产产权制度变革,构建矿产产权流转市场,提升矿产开发利用效率,在坚持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同时,构建起公平合理的农村土地产权补偿机制,形成矿产的国家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及收益分配的良性互动。
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马东艳 四川大学
摘要:将旅游业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国家的战略目标。旅游业易受战争、恐怖主义、政治动乱、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影响,再加上我国目前生态环境脆弱、旅游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发展成为战略支柱性产业。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多策并举,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危机管理模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提高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大政府扶持和引导旅游业发展的力度,加大对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研究力度。
地质资源旅游开发:基本类型及产业化问题研究
毛剑梅 杨世瑜 昆明理工大学
摘要:地质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对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产业化开发是充分发挥地质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地质资源的特殊性,其产权不像酒店、人造景点产权那样清晰,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障碍比较多。因此,深入研究地质资源旅游开发的类型及产业化问题,有助于认识、细分地质资源的性质和旅游价值,为科学、高效的产业化开发提供多种选择。
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问题
霍强 蒋冠 云南大学
摘要: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互为反馈的动态过程。早期针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往往是在封闭条件和宏观情景下进行的,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是完美经济人假设之上的。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和本轮金融危机负面冲击的放大,现有的理论研究越发缺乏解释力,以往的政策实践也暴露出种种非协调性和不匹配性。只有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风险承担的微观基础及宏观效应,打开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传导机制和风险承担的“黑匣子”,才能精细地调整和完善中国货币政策框架体系。
中国-东盟汇率协调机制的实证分析及政策选择
唐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推进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的桥梁是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表明,制约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是CAFTA各成员国之间的汇率制度安排的缺失。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国-东盟汇率协调机制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生态人类学视野下气候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前景
尹仑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气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 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其定义、理论、研究重点和方法等方面必须在这样的框架下进行新的述评和探讨。气候文化是理解人与气候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适应等问题的重要基础。当前,研究气候文化的目的是为人类认识、利用、改变、适应和维护气候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及其灾害提供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历史时期西南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和发展态势
邵侃 商兆奎 吉首大学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西南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亦饱受自然灾害困扰。通过史料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旱灾、洪涝、冰雹、大风、冰雪冻害等为西南民族地区排位前列的主要灾害类型,并且历史时期其发生频次呈现逐年加快的发展态势,各主要灾种在云南、四川、广西、重庆、贵州五省市广泛分布,其中云南为灾害最重区域,而贵州相对最轻。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的防灾减灾体系并没有扭转灾害愈演愈烈的演变趋势,是故在新一轮扶贫开发进程中,必须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应对方案。
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地方性知识的作用及转型——以嘉绒藏区林业资源保护为例
蒋培 河海大学
摘要:地方性知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嘉绒藏区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在保护当地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变迁的背景下进行了适时的调适和转型,实现了地方性生态知识的长久延续。但是,以宗教文化、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为主的地方性知识发生转型,这只是一种社会文化表层的改变,其深层次的本质则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心理素质的再适应过程。这种转型和适应的过程,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民族性精神”的保存和延续,也是地方性知识得以伏脉千里的最根本原因。
作为旅游景观的民族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利用效果评价——以云南民族村为例
桂榕 云南大学
摘要: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观被集中生产并展示于主题公园,它集中体现了当下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云南民族村的个案表明,其村寨文化景观、民族歌舞艺术景观、民族节日景观、民族手工艺景观四方面都体现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较好保护。因此,在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次生文化生境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激活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民族文化遗产真实性判定及诠释的权力,还在于少数民族文化持有者自身。
城镇化进程中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高燕梅 王景 昆明理工大学
摘要: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速度因城镇化的进程而空前加快,一方面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破坏严重,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流失、消亡严重,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民族文化资源被过度利用,大量民族传统文化衍生产品被抢注,被掠夺,民族传统文化滥用现象严重。在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包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中主体缺失和利益局部化、个体化之间的矛盾,民族传统文化的传统性和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之间的矛盾,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现有知识产权衔接之间的矛盾。对此,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明确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属性,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客体的细化和分离,把云南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保护和开发。
云南省跨境婚姻实证分析及社会学思考
戴波 云南大学
摘要:云南省边境地区的跨境婚姻问题近年越来越凸显,跨境婚姻人群的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水平低,初婚年龄偏大,是造成娶外籍媳妇的主要原因。婚姻习俗中择偶标准的俗定、女性离乡择偶、生育文化的性别偏好、人口性别比的上升,边疆农村青年婚姻观念从保守走向开放,从传统向新型、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是促使边境贫困山区跨境婚姻行为增加的重要因素。婚姻挤压因素造成的边民择偶外溢,是缓解贫困大龄边民的婚姻、家庭困扰的合理方式,同时也存在很多管理困难和潜在风险。
司法改革的困境及其克服
栗峥 中国政法大学
张海霞 东营市人民检察院
摘要:在我国特定的司法体制环境下,司法改革可能会因各方面的阻力而陷入困境,具体包括:司法自利性的干扰、司法寡头利益的侵蚀、上下级间信息的不对称、个人意志与短期政绩效应的影响、基于自身特殊效用目标与利益而弯曲改革轨迹的潜在风险等。为了克服上述困境,有必要建立独立的信息反馈体系、内部制衡机构和长效的问责机制,以确保司法改革平稳而有力。
司法改革中的道德话语
李延舜 苏州大学
摘要:传统上法与道德关系的研究集中在立法领域,但随着司法视角的转换,人们发现严格的形式司法在某些道德意味浓厚的案件中步履维艰。司法改革不仅要关注司法的独立性、去行政化等方面,也要关注司法过程中的道德参与及其法律方法。道德参与司法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实质原则,即参与司法过程的道德类型必须进行严格界定,包括制度道德、社会公共道德、法官职业道德和个人良知;二是形式原则,即在司法过程的不同阶段(包括事实认定阶段、法律发现阶段、法律解释阶段、判决生成阶段、法律论证阶段),通过一定的法律方法,实现道德参与的形式化和合法化。
论侵权责任中的不真正连带债务——以适用规则与适用范围为视角
刘琛璨 华中师范大学
程娅静 天津师范大学
摘要:不真正连带债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债务形态,随着《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发展与认可。然而我国学界对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的研究有限,现行的民事法律上虽能依稀可见不真正连带债务的适用规则,却不见其定义及适用范围,为我国司法实践带来阻力。因此,应立足于侵权责任,重新审视不真正连带债务的适用规则与适用范围,并完善新的认定标准,以准确界定侵权责任法中的不真正连带债务。
印中鸡足山考辨——以是否为迦叶入定之所为中心的研究
张庆松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印度和中国云南各有一座鸡足山,并且都被崇奉为大迦叶入定之处。对汉语佛教文献、云南地方志中有关鸡足山的资料考察,可知印度鸡足山和云南的鸡足山在地理空间上、出现的时间先后上迥然不同,此鸡足山非彼鸡足山。但这两座鸡足山却因被崇为迦叶道场而联系在一起,因为信仰的力量而成为两个佛教圣地。
藏区寺院与乡村聚落共生关系——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蒙沽寺为个案
娥满 昆明理工大学
周智生 云南师范大学
摘要:藏区的村落社区、家户与寺院间经长期共处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学界曾将寺院与乡村共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实际上,一村一寺共生也是这种共生中的新类型。在这组关系中,家户及村落努力为寺院培养、补充新的人才,对寺院各种建设倾力支持;而寺院和僧侣则以自己特有的宗教能力满足村落的各种宗教需求和日常需求,回报村落。神圣与世俗两个群体间以互赠“礼物”、交换互动的方式形成了稳定而延续的整体。
人文关怀与市场思维:“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逻辑起点与现实应对
李梦晓 同济大学
摘要:生产性保护方式的提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然而,当前社会对非遗生产性保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值得反思。生产性保护,并非以生产为手段对非遗经济效益的单纯追逐,而是对特定非遗类别通过生产和流通,实现非遗与现代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人文关怀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逻辑起点,市场思维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现实应对,传承创新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活力之源。
杨慎《木氏宦谱·序》的初步研究
赵心愚 西南民族大学
摘要:始修于明正德年间的《木氏宦谱》是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家族的宗谱、家谱,具有学术界公认的史料价值。明代大学者杨慎作于嘉靖年间的《木氏宦谱·序》,由于内容丰富,记有完整的木氏家族世系,也具有值得重视的资料价值。此序约1500字,内容可分为四段。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对序文内容逐段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版本序文中的文字及标点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第二部分是在分析序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与此序相关的三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强调此序的真实性是可以肯定的,此序本来的位置应在《木氏宦谱·文谱》之后,杨慎作此序的主要依据材料应是木公始修的《木氏宦谱》。
宋代买扑演变的博弈分析
杨永兵 云南大学
摘要:宋代买扑的演变经历了“募民主之”、“酬奖衙前”和“实封投状”三个阶段。宋代买扑的演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博弈过程。宋代买扑的演变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在此过程中的博弈主体,即宋代买扑的实施者——宋代政府和宋代买扑的参与者为获取各自的预期收益而遵循一定规则的博弈过程。宋代政府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调整实施买扑的预期收益而不断打破均衡是宋代买扑演变的根本原因。
论宋代的科举梦兆——以《夷坚志》为中心
黄宇兰 华东师范大学
赵瑶丹 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夷坚志》中有不少科举梦兆故事的记载,对于揭开宋代士子心态和社会现实具有特殊价值。科举梦兆的内容多是试题、报榜人、科名、登第时间、因果报应等与科举密切相关的事物,并对士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发生人群、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科举梦兆呈现出集中的特点。作为科举社会的产物,科举梦兆表现了士子在科场沉浮中的复杂心态,是宋代“科名前定论”的重要阐释和补充。
西方文艺批评中戏仿功能的历史演变探析
龚芳敏 吉首大学
摘要:在西方文艺批评中,戏仿的功能随着历史的推移而发生演变。古典时期,受西方含混性思维的影响,戏仿的功能具有双重性,既具有向神圣与经典文本致敬的功能,又具有暴露它们不足与局限的功能,二者统一于戏仿行为之中。后现代时期,在重建文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语境中,戏仿的功能从对源文本的否定上,转移到对形成源文本压制性成规的外部力量的揭示、解构和抵抗以及自我实现的建构上,戏仿的文化政治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凸显。
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同情观与叙事艺术──以《巴彻斯特养老院》为例
张秋子 南开大学
摘要:安东尼·特罗洛普继承了英国文学中的道德传统,他的叙事技巧也受到了较多研究,但尚缺乏结合两者关系进行的全景式研究。在《巴彻斯特养老院》中,小说的叙事艺术与道德倾向形成微妙互关系,文体层面叙事的“介入”对故事层面权力的“介入”构成了反讽,前者塑造了读者的身份自足从而激发真正的同情,后者侵犯了个人自由、漠视个人需求最终导致对人同情的失落,作者正是通过关于“介入”的两种相反的叙事艺术,完成了对其道德倾向的刻画,展现出独特的同情观,同时表达了对维多利亚时代教会、媒体权力泛滥的深度反思及对个人为保全“消极自由”所作努力的肯定。
来源/作者:期刊部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