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时间:2015/12/2 16:04:08|点击数:
云南建设辐射中心的内涵与对策建议
陈利君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内涵丰富,是云南未来开放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需要全面准确把握,并认真贯彻执行。在梳理辐射及辐射中心中心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建设辐射中心的意义、重点、主要任务及对策建议。
如何从人类文明发展维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苗启明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明审视,应当从“特色道路”产生的世界文明发展背景维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维度、文明比较中的中国国情维度、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文明内部结构维度、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维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识形态构建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建设七个维度进行分析,充分认识作为人类文明发展高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何以可能与如何构建的问题。强调要从其已然的文明成就与应然的文明发展方向,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
民族协商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莫岳云 李岁科 华南理工大学
摘要:民族协商是协商民主在处理民族事务中的运用。民族协商作为中国特色的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道路中的一种重要路径,其在治理内容、治理方式、治理目标等方面契合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民族协商制度,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与发展繁荣。
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吴春雷 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之一。从我国国情出发,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无疑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发挥着主导功能。政府主导地位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政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中应注意区分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边界,避免政府“自利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相适应的制度保障和宏观环境。
国外高级公务员绩效考核:比较与启示
方振邦 陈曦 唐健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高级公务员作为公务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绩效考核工作的科学有效程度与一国政府效能的提升以及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密切相关。以考核内容、考核主体、考核周期、考核方法和考核结果应用为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国外高级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做法及特点,深入总结和分析其经验与启示,对于健全和完善我国干部考核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与中印边界危机管控机制的构建
张世均 李兵 西南民族大学
摘要:2014年5月26日,印度人民党(BJP)的纳伦德拉·莫迪就任印度总理,开启了印度全新的“莫迪时代”。莫迪在竞选中主张的对华政策与就任后实施的对华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增进双方的互信与合作仍将是中印关系发展的主基调,这是由历史因素和现实状况所决定的。在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中印边界问题是关键。莫迪政府通过加强政治对话、开展经济外交、促进军事合作以及扩大民间交流等方式,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边界危机管控机制,从而推动了中印关系继续前行。
论情境主义的挑战与德性品质的稳定性
——描述性理论与规范性理论的视角
韩燕丽 山东大学
摘要:回顾情境主义对德性伦理学、德性品质稳定性的挑战,论证德性伦理学,可以证成德性品质的稳定性。一是综述了学界已有的讨论,并借助内格尔的“理论自主性”重新审视德性伦理学,引申出区分描述理论与规范理论视域下分析看德性伦理学的必要性。二是指出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德性伦理学的不同诉求,并分析描述性与规范性德性伦理学面临的各种挑战。三是论证一种可能的描述性德性伦理学,对德性品质稳定性的完备回应。
论道德内在价值的实现逻辑
金颜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道德的内在价值逻辑在于至善,何以实现道德内在价值追求却需要学理性反思解读。就道德内在的价值逻辑而言,其实现的前提在于道德主体行为选择的自由、义务、自律以及道德行为的目的性判断。
身体德性:人体整形技术的可能契机
黎松 东南大学
摘要:身体德性实际上就包含着身体健康、身体自由和身体尊严的内容。人体整形技术以追求身体的美为表面性的目的,在医疗技术和美容技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出现的问题在于,它是否能真正实现人身体的美,身体的健康和人的总体幸福。从技术本身的两面性来说是不可能达到的。人体整形技术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就必须以身体德性作为基本的原则,即以健康为其奠基,以身体自由为其内在依据,以身体尊严为其目标。如此,人体整形技术才能实现它存在的真正价值。
儒学现代化发展三个层面的前提性问题
韩静 雷龙乾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深扎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的现代化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富强、文明进程具有先导性的意义。通过理论关怀、思维方式、价值信仰三个层面的解析对儒学现代化发展可能性做出前瞻性探讨,对其身份建构和未来发展路向提供有益启示。
张载与福斯特之自然观比较及其生态启示
陈云 福建师范大学
摘要:张载和福斯特分别在中西自然哲学视界有着代表性地位,他们关于自然的看法和观点具有一定的可比较性。一是体现在同构契合性层面,即“凡象皆气”与“直接地自然存在物”,“物无孤立之理”与“依赖自然”以及“民胞物与”与“共产主义社会”;二是体现在异质分歧性层面,即“天之生物便有尊卑大小之象”抑或“自然界是没有等级秩序的”“阴阳两端循环不已”抑或“有限不可能变成无限”以及“大其心以体天下之物”抑或“反对道德革命”。从整体上把握二者关于自然观的同构契合性与异质分歧性对于辩证理解自然万物的“一体性”和“差异性”,从而推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比较优势、交易成本与对外贸易制度创新
——兼论我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
郝璐 年志远 吉林大学
摘要:传统的对外贸易理论一直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认为技术差异、生产成本差异和要素禀赋等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该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情况,原因在于其忽略了制度因素和交易成本。通过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反思以及对对外贸易中制度因素的分析,发现对外贸易制度优越的国家均具备制度比较优势,使该国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利益。其他国家若想加快对外贸易发展,就必须通过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来提高自身的制度比较优势。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是:不断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努力使中国对外贸易制度与国际市场贸易制度接轨,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模式,转变政府职能。
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及其监管政策研究
牛强 胡艺 东南大学
摘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向金融领域渗透和融合,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与其说是重大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如说是重大的制度创新,其核心在于对中国传统银行业的垄断地位造成冲击,迫使银行业进行改革。为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在对其进行监管时应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把原则性监管与规则性监管相结合,分类监管与协调监管相结合,加强信息披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征信体系和信息共享系统。
银行持股国有企业——国企改革的有效途径
谢晟 武汉大学
夏敏玲 九江职业大学
摘要:国企所有权的单一性是其运营低效的原因之一,所以很多学者试图通过国企所有权的多样化解决该问题,但一直未找到合理的外部投资者。银行是国企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这为其成为国企的外部投资者奠定了基础。通过银行对国有企业持股的方式可以将国企所有权外部化,银行对贷款审批过程也会由事前审核转变为事中监督和事后控制,以此激励国企提高其经营效率。
中国内外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比较研究
吴江 北京大学
摘要:运用两阶段网络DEA模型测度我国37家内外资商业银行2008年到2012年的效率,并对内资商业银行与外资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揽储效率和放贷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2009年以来我国内资商业银行整体效率虽逐步上升,但仍略低于外资商业银行。整体效率的差距主要来源于存款吸收阶段的效率差距。我国应该继续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同时加强对不良贷款管理,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
技术联盟成员协同创新行为实证研究
赵映雪 四川大学
摘要:在对相关文献成果进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结合调查数据,对国内技术联盟成员的协同创新行为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协同创新界面管理、协同创新研发活动和协同创新资源配置三个维度均对联盟成员协同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通过对四川省107家参与技术联盟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证明了研究假设的合理性。
建立需求响应机制 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郑宝华 云南省社科院
蒋京梅 昆明学院
摘要:基于制度供给与需求理论,论述需求响应机制对于缓解扶贫开发资源不足、提高贫困者及社区的参与程度并真正成为扶贫主体、探索片区扶贫开发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以及提高扶贫开发效率等方面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提议构建农民需求响应型扶贫资源配置制度,其核心是以广大贫困农户及其所在社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建立起能够回应人民需求的、重心向下的扶贫资源配置机制,从而使广大贫困农户及社区成为农村扶贫开发的现实主体,以此推动农村扶贫开发资源配置的有效度和扶贫的精准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耕地保护与农业生态补偿研究
——以云南红河沿岸为例
陈刚 陈海军 云南财经大学
摘要:从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角度,通过对云南红河州红河沿岸6个村寨农户与元阳县城镇居民进行田野调查和问卷访谈,可以看出,农业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对利益相关者利益调节的激励机制,在民族地区的耕地保护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需要明确农业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完善相应的有机农产品市场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
互惠型孝敬馈赠:佤族敬老宴的人类学研究
白志红 陈明君 云南大学
摘要:“敬老宴”是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部分佤族村寨盛行的传统习俗,被众多学者誉为佤族尊老敬老美德。沧源县某镇新村的田野调查资料表明,敬老宴对于佤族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敬老宴中父母子女间的互惠观念、送礼者与受礼者的地位及礼物流动的方向等理论问题,其在理论上扩充了孝敬馈赠研究。而互惠型孝敬馈赠这一理论概念,展现了孝敬馈赠类型的多样性。
“入赘改姓”与“三辈还宗”:招赘婚的父权制意蕴
——以贵州省安顺市某山村的招赘婚俗为例
谌鸿燕 中山大学
摘要:招赘婚是人类社会建立婚姻、亲属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巧妙地通过代际之间父系姓氏符号的“改”与“还”,以一种看似相悖的方式强化着父权制。贵州省安顺市L村是历史上招赘婚现象较为集中的典型村落,该村的招赘婚实践形式多样,在表层统一的改姓与还宗习俗下各具差异,由姓氏符号入手考察牵涉招赘婚姻关系的家庭与个人如何在村落日常生活中互动,并处理具体的矛盾与冲突,可加深对招赘婚父权制意蕴的理解。
云南周边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互动与边疆繁荣稳定
郭家骥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云南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周边国家的边境地区居住着16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跨境民族之间基于族缘和亲缘纽带,在婚姻、劳务、语言文字、节日、宗教、教育、学术、新闻媒体、政府联谊、演艺等多种文化领域存在着广泛的交流和互动。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互动在总体上有利于边疆繁荣稳定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隐忧。建议将”文化兴边、文化睦邻”确立为边疆文化发展战略,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来支撑文化软实力的繁荣发展,将文化兴边确立为”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民族宗教文化交流,妥善处置跨境民族婚姻交流带来的问题。
嵌入于经济互动的族群流动与文化建构
——藏彝走廊“化賨”与 “打賨”的经济人类学解析
李红春 金杰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至今活跃于藏彝走廊西北部丽江及大理的汉、纳西、白、回等族群民间的“賨”是以民间自发性的经济互助形式的经济现象。伴随历史变迁,如今丽江纳西族“化賨”的当代变迁呈现出地方社会文化再生产或社会文化资本化转变。相比下大理回族“打賨”已经成为地方重要融资渠道,并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总体来看,两个区域賨文化的流变所表述出的特定时代性与族群社会文化诉求,实践着不同的族群互动与文化建构。
论SPS协定“适应地区条件”条款的理解与适用
——以印度农产品措施案为例
刘芳 中国计量学院
摘要:《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以下简称SPS协定)第6条要求WTO进口成员方实施的检验检疫措施应与出口成员方及自身的卫生与植物卫生状况相适应,这体现了检疫学上的区域化管理的思想。2015年6月审结的印度农产品措施案是迄今为止WTO框架下首起也是唯一一起由争端解决机构对SPS协定第6条进行解释的案件。该案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第6条下三个条款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第6.1条下的义务是首要的、一般性和持续性的义务。WTO进口成员方负有主动适应出口成员方地区条件的义务,该义务的履行既不以出口成员方启动第6.3条下的认可申请为前提条件,也并不必然取决于是否承认“病虫害非疫区和低度流行区”的概念。
公务员释法的法治思维逻辑
接剑桥 上海工商学院
张驰 宁夏大学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基层执法中的难题、化解执法中的矛盾。在改进行政解释体制机制、确定行政自由裁量基准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解释是理性人的活动,法律只有经过解释才能适用,谁拥有执法权谁就应享有依法进行解释和做出科学说明所适法律的权力,倡导“谁适用,谁解释”的理念;实践中,公务员享有一定的执法释法权,并依法科学释法;在释法中遵循释法规则、加强释法规范、对功利性释法予以规制与调整,这不仅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也是行政法治的基本蕴意。
电子可转移记录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吕娜 云南师范大学
摘要:电子可转移记录的使用是与电子商务相关联的法律问题的一部分,采用并扩大使用电子可转移记录于国际贸易中将面临诸多法律挑战,为此应确立并推广国际系统采用的总体原则,逐步制定创建、使用、转让和执行电子可转移记录所涉法律程序的规则。
宗教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苏翠薇 云南省社科院
摘要: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是习近平主席考察云南时对云南的定位之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宗教对示范区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方面宗教是影响民族团结和谐、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示范区建设离不开宗教,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要素及价值系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处理民族关系和边疆稳定的重要力量。
脱嵌与悬浮:越南媳妇的关系网络的建构及其困境
——以鄂东北四村为例
郑进 华中科技大学
摘要:近年来中国与越南、缅甸等国的跨境通婚开始由边境地区扩展到中东部省份,这一跨国通婚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发生在鄂东北地区四个村庄的中越跨国婚姻的实证分析表明,跨国婚姻群体在年龄分布及差距、家庭经济情况、双方婚姻状况在语言问题上呈现出非常态化特征。这一现实情况影响了越南媳妇新旧关系网络的建构,其关系网络呈现出脱嵌与悬浮相伴生的两种态势,此中蕴含着难以消解的张力以致关系网络强度偏弱,使得越南媳妇的在地化面临着难以估量的前景。
社会治理进程中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活力研究
马国芳 云南财经大学
摘要: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是社会组织,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特殊性为切入点,提出激发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活力的具体举措:健全社会组织的法律体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要充分行使好自治权;完善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登记制度,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促进资金来源多元化,鼓励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继续转变政府角色,扩大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社会服务覆盖面;创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监管;强化公民意识,明确社会组织使命;加大对社会组织人才的输入与培养力度。
宋代市舶香药纲运考述
夏时华 上饶师范学院
摘要:宋代广州、泉州市舶司抽解和博买的大部分香药须纲运至京师进行榷卖,因而市舶香药纲运是当时政府香药禁榷经营的重要环节。北宋市舶香药纲的编制规模变化不大,而南宋则利用海运优势扩大编制规模以缩减纲运费用。随着两宋政治中心转移及出于纲运成本考虑,市舶香药纲运路线在不同时期的规制调整变化较大并趋向合理。针对市舶香药纲运存在的弊端,宋代政府多方采取相应的监管防范措施。如何降低市舶香药纲运成本并提高纲运效率,成为宋代政府力图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但难以根治的纲运官吏侵盗作弊等腐败行为却始终困扰着市舶香药纲运正常运行,从而使纲运效率大打折扣,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宋代纲运制度运行之困惑所在。
骆越的源流与分布考释
王文光 云南大学
李艳峰 昆明学院
提要:通过对骆越族源的研究,可以十分明确地知道骆越是中国南方百越民族的一部分,是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国相关郡县辖境内的民族群体,是统一多民族中国辖境内的居民;通过对骆越分布区的研究,证明所有的骆越在宋代以前一直都是分布在统一多民族中国境内,宋代以后才开始有一部分骆越后裔分布在越南境内。
抗战时期中日两国佛教界关系述评
许效正 安阳师范学院
摘要:中日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近代以来,受“同文同种同教”宣传的影响,中国佛教信众对日本佛教有普遍的好感。抗战爆发后,中国佛教徒对日本佛教纵容侵略、践踏佛教宗旨的行为非常不满,并与之展开了坚决斗争,两国佛教界的关系也因此降到了冰点。中国佛教信众对日本佛教徒的批判和斗争,既是中国佛教信众国民意识迅速觉醒的必然结果,也是佛教“慈悲救世”理念的体现和升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佛教信徒的抗战积极性。
晚唐咏物诗与怀古诗、园林诗的共通性研究
王见楠 南京大学
摘要:晚唐诗坛不仅咏物诗盛行,怀古诗、园林诗的创作也很活跃,三者在题材内容、审美意识等方面多有相通之处。一方面,诗人的怀古之思常常渗透在咏物诗、园林诗的创作中,使写景状物之笔带上了一层深沉的哀感;另一方面,各类园林景观在视觉上给人带来的多样化审美体验,也能够成为咏物诗、怀古诗的创作缘起与背景,承载诗人观景赋诗时的各种复杂情感。此外,从时空意识的角度来看,晚唐怀古诗常用“空”字表达现实与历史时空相勾连而带来的心灵空漠感,而园林诗则喜用“醉”字表征与现实时空隔绝的、陶然忘机的心灵状态。与二者相适应,晚唐咏物诗流露出的时空感也呈现出感伤和淡泊两种不同色调。
严羽《沧浪诗话》审美心理学思想辨析
彭立勋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摘要:严羽的《沧浪诗话》在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心理内涵,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审美心理学思想。它以“兴趣”说和“妙悟”说为核心,多方面揭示诗歌创作的审美心理特点和规律,深刻接触到审美感兴中情感的发生和过程以及情感与理性的辩证关系,艺术构思中情感、理解与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的融合及其审美韵味,创作中的审美直觉及形象思维等审美心理学的重要问题。
来源/作者:期刊部/陈慧妮 责任编辑:范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