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出版刊物 > 《云南社会科学》C刊

《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六期目录及摘要

时间:2011/11/25 14:57:00|点击数:

中国共产党的哲学转换: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
 
纳 麒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云南 昆明 100191)
 
  摘要:伴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地位和历史角色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亦经历了一个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的转换过程。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其本质的差异就是从“两功能”向“三功能”的跃迁,即从认识和改造世界向认识、改造和享受世界的跃迁。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理论升华,和谐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同时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走向。
  关键词::“斗争哲学”;“和谐哲学”;享受世界
 
20世纪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性质的三个论域
吴 恒1, 刘 长 军2
(1.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2; 2. 铁道部党校, 北京 100088)
 
  摘要:在20世纪,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其性质问题成为西方学者,包括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重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回答,使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被赋予了中性、褒义、贬义色彩,形成了20世纪马克思意识形态性质研究的三个论域:认识论上,中性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价值论上,褒义和贬义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意识形态;性质;三个论域
 
 
“物”的思想谱系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理论关系再研究
 
白 音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马克思发现并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实现了哲学变革。但德国古典哲学留给我们的遗产并不只是黑格尔一个人的思想。正如海涅所说,自康德把哲学引入德国之后,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而马克思之所以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继承者和批判者,不仅仅在于他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还在于他真正从现实的角度出发破解了康德自在之物的秘密。
  关键词:康德;物自体;马克思;社会生产关系
 
 
道德的“性别”之思
                            ——基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视角
 
胡军良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在理论建构层面试图通过摆脱那种由男性所确立的秩序与等级模式而重塑新的伦理自我,重写一种能够兼顾女性声音、凸显女性关怀的伦理话语。关怀伦理表明,男女两性无论在道德价值取向,还是在道德思维方式上,抑或在道德判断发展模式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别。就道德价值取向而言,男性更偏好公平与公正,女性则更偏向关怀和责任;就道德思维方式而言,男性更多地指向个体性与逻辑性思维,女性则更多地指涉关系性和情境性思维;就道德判断发展模式而言,男性遵从个体化、分离与自主性的发展模式,女性则遵循自我保存的、自我牺牲的与非暴力化的发展模式。既然道德本身有性别之殊,那么道德哲学的探究自然就应消解“性别盲视”的态势,实现自身从膜拜同一性到凸显差异性的嬗变。
  关键词:道德;性别;女性主义关怀伦理
 
 
碎片的道德
                           ——后现代伦理透视
 
方环非
(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后现代风潮的兴起对伦理形成极大挑战和冲击,并伴随着道德本身和道德主体被“碎片化”的现象。“碎片”形象的后现代道德可以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其来透视后现代伦理。至于如何走出后现代伦理困境,其路径则在于对主体身份的认同,同时兼有共同体的保护,两者并行向前推进。
  关键词:碎片;后现代;伦理;道德
 
 
论当代民间信仰道德的特征
 
莫 楠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9)
 
  摘要:我国民间信仰根植于民众,其中的道德资源不容忽视。当代民间信仰道德具有神圣性与功利性并存、内容上的包容性和形式上的私人性等显著特征。这一道德依托超自然力量为神圣性保障,同时又重功利,行善不离对“报”的期许;其内容包容性很强,在自身基础上结合了传统美德、现实中民众的道德要求及官方道德规范;它以私人性形式表现出来,却能加强人际间认同。国家应给这一道德合理地位并加以利用,同时它在构建和谐伦理的道德对话中也应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民间信仰道德;神圣性;功利性;包容性;私人性
 
 
人性假设的理论发展与时代价值
 
钟贞山
(南昌大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 江西 南昌 330031)
 
  摘要:人性假设是一种理论研究的方法,也是研究人的方法论,并为人的研究提供基点和参照系。“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生态人”等人性假设是人性研究与人性实践在相关领域的人性概括和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存在性决定了人性处于动态生成中,人性假设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人性假设理论为人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前提,为人性涵化提供了实践指导,同时,也为人性发展提供了实现步骤。
  关键词:人性;人性假设;人性发展;时代价值
 
全球化发展阶段问题探讨
 
杜玉亭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开始的改变世界的一个漫长发展过程,又是构建未来世界的一个宏伟目标。马克思主义是全球化阶级对抗阶段的标志。邓小平理论是全球化合作发展阶段的标志。
  关键词:全球化;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阶级对抗阶段;邓小平理论;合作发展阶段
 
 
爱国主义价值判断的理论维度
 
郑国瑞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维系其生存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其价值判断是处理国民与国家关系方面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对爱国主义的价值判断可以从民族性、人民性、正义性、历史性四个维度进行考察。爱国主义价值判断的四个维度在理论层面上表现为:民族维度是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人民维度是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正义维度是正义原则与国家利益的统一;历史维度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关键词:爱国主义;价值判断;理论维度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林怀艺
(华侨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制度体系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个层面,其中前者必须始终坚持,后者则必须与时俱进加以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互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模式的核心,讲中国模式,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提供的支撑。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体系;中国模式
 
 
论公民作为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
 
欧阳君君
(苏州大学 王健法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6)
 
  摘要:公共利益界定的主体是谁,国内已有的研究结论不一,其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立法机关主体论、司法机关主体论及综合主体论,但无论何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有必要重视公民的作用,将其定位于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公民作为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非主观臆断,实乃有坚实的哲学、政治学及法学理论基础。公民作为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对于公共利益的普遍接受、实质法治的实现及政府裁量权的控制与政府责任的追究,皆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民;公共利益;界定主体;理论基础
 
 
论政府信任
 
刘 召
(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1)
 
  摘要:政府信任描述了公众期望与政府回应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通过行为调控、复杂简化与导向性影响,政府信任成为合作治理的基础。另一方面,政府信任的实现也存在阻碍,在公共权力日益膨胀的今天,合理的不信任作为一种补充机制不可或缺。促成政府、公众与社会三向互动,实现信任、不信任以及其他补充机制的有效融合是建构政府信任的一种路径选择。
  关键词:政府信任;治理;信任悖论;机制建构
 
法律如何维稳
——基于社会冲突理论的考察与分析
 
吕 明
(合肥师范学院 政法与管理系, 安徽 合肥 230016)
 
  摘要:社会冲突理论为当下中国的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的实践提供了智识资源。在社会冲突理论看来,法律所能化解的社会冲突是有限的,同时,一定限度内的社会冲突有利于法律自身的完善,法律化解社会冲突的关键在于法律疏导机制与法治国家的建立。根据上述观点,中国当下维稳实践必须强调法律对维稳权力本身的制约,提升维稳机制的合法性;同时,法律维稳要为社会矛盾留下自我化解的空间,要注重发挥法的意识形态功能。从最终意义而言,“法律如何维稳”这一命题的回答与实践是当下中国法律完善与发展的一个契机。
  关键词:社会冲突理论;维稳;法律
 
 
 
从革命党思维、执政党思维到大统筹思维
——中国共产党90年“正、反、合”的历史逻辑
 
高 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 云南 昆明 650111)
 
  摘要:从革命党思维、执政党思维到大统筹思维,是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中宏观决策思想历经的“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从封闭到开放再到努力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的执政能力,见证了中国革命与建设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的光荣岁月。
  关键词:革命党思维;执政党思维;大统筹思维;“正、反、合”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社会学思考
 
李 诚1, 李 进 参2
(1.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 北京 100872;
2.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社会学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具象,从环境社会学的视角看,其形成机制和根源有经济、文化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中,要明确环境产权,培养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理念,形成多元利益主体共构的环境制度目标,疏通环境诉求渠道,促进和维护环境公平。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双重具象;形成机制;治理
 
 
民俗旅游语境中的民族节日表演艺术
           ——以大理白族节日表演艺术为例
 
吴芙蓉
(南京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3)
 
  摘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族节日表演艺术具有了与传统社会有区别的现代文化属性:"有意义的形式"与"真实性",这为其在旅游开发中作为旅游资源获得了合理意义。在民俗的发展过程中,地方传承主体的文化与经济诉求本身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力量,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环境中的民俗表演形式,对发掘民族节日表演艺术的旅游资源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节日;表演艺术;有意味的形式;真实性
 
 
潭溪地区蛊文化的民间叙事与族群认同
 
陈心林
(湖北民族学院 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湘西潭溪地区流传的”苗婆放蛊”传说,反映了潭溪地区土家族和苗族在资源竞争和分配体系中的紧张关系,土家族通过这种叙事文本的创造与传播强化了族际边界与族内凝聚力。“无蛊不成寨”则反映了潭溪地区土家族与苗族在日常生活和婚姻方面的密切联系,为两个族群现实中的共存关系提供了合理性的解释。
  关键词:潭溪;土家族;族群认同;放蛊
 
 
侗族的社会分层与婚姻选择
 
罗义云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侗族的社会分层有三个维度,即经济贫富、落寨先后和鬼蛊有无,近似于韦伯提出的财富、权力、声誉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经济的贫富和落寨的先后是分层的核心,鬼蛊的有无不过是虚构的表象,弱势群体往往被贴上“鬼蛊”的标签。在“门当户对”的婚配原则下实行的层级内婚,是维持社会分层模式的文化策略。村内通婚、姑表婚、房族外婚和包办婚姻等都是围绕层级内婚而设置的一套社会规范。
  关键词:侗族;社会分层;婚姻选择;层级婚
 
哈尼族沟渠文化研究
——以红河哀牢山区座洛村为例
 
 
 
 
杨六金, 王亚军
(红河学院 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 云南 蒙自 661100)
 
  摘要:云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专门从事梯田农耕,而沟渠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红河县座洛村的实例表明,沟渠的建造极为艰辛,一般遵循谁建造、谁拥有权属的原则。沟渠由专人管理并有一定报酬。沟水分配有4种方式,如果出现偷水行为,有约定的习惯法给予严惩。
  关键词:哀牢山;哈尼族;沟渠文化;梯田文化
 
 
生产生活方式变迁与苗族歌舞文化传承
       ——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李浩泉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西江苗族歌舞文化可分为飞歌、古歌、酒歌、情歌、芦笙舞和鼓舞,其传承方式主要有师徒传承、剽学记忆、托梦神授、父子相传以及自然习得。随着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原有方式已不能承载传承丰富多彩苗族歌舞文化之功能,充分地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当地教育的主体作用是目前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生产生活方式;原生态民族文化;西江苗族;歌舞文化;传承
 
 
云南“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任 佳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十二五”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云南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时期,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将贯穿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认清形势,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迎接挑战,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云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
 
 
 
增强云南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张体伟1, 廖桂莲2
(1. 安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ANBO SPORT 经济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034;
2.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目前,云南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投资拉动乏力,城乡居民消费“短板”问题突出。需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增强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关键词:云南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突出问题;对策
 
 
非正式契约下的中国国有企业高管更替机制
 
李敬湘
(广西大学 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摘要:中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着非正式契约——隐含契约及关系契约。企业高管更替机制受到非正式契约的影响,高管的甄别、解雇与继任者的选择、高管更替的信息机制、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继任者来源都存在问题:隐含契约由于考核机制的缺陷而导致高管更替过程中无法甄别、解雇不合格的高管人员;而行政性壁垒和关系契约排除了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组织政治活动加剧了非业绩因素对高管更替的影响。结果,国企高管更替出现逆向选择。高管更替机制要进行改革,必须把国企高管选择权归还给企业,实现高管更替的市场化、公开化和公平化。
  关键词:非正式契约;中国国有企业;组织政治活动;高管更替机制
 
 
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代工企业的升级策略
 
蒙 丹
(厦门大学 经济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企业间的关系是一种建立在能力“专有”和“专用”基础上的竞合关系。低专有对高专有的依赖,低专用对高专用的剥削,使得能力兼具低专有和高专用特征的代工企业陷入能力低水平循环和“专用锁定”的状态。代工企业要实行升级策略,即依靠自身的资源积累和专有创新,并通过分散专用和加强与其他企业专用互动的方法,降低对特定专用对象的过度依赖,并逐渐形成“专有”与“专用”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能力二重性;代工企业;升级战略、
 
新农合农户筹资难问题的博弈分析
——基于产权理论的视角
 
张 锋, 李万明
(石河子大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摘要:大病统筹原则与报销难、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等因素共同造成新农合农户筹资难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农合筹资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效用的实现。建议发行“就医券”,通过就医券市场的竞争反映不同数量和质量医疗资源的供需关系,以解决新农合农户筹资难和医疗资源配置问题。
  关键词:新农合;农户筹资难;准公共产品;产权理论
 
 
义乌指数折射出的中国经济隐忧
 
    鹏, 叶宗裕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义乌指数作为全球小商品的“道琼斯指数”, 全面地反映了小商品的价格动态和景气动态。也为人们打开了观察中国经济的另一扇窗口。通过对历年义乌指数中的价格指数、景气指数和信心指数移动平均和长期趋势的观察分析,可以发现从2010年初以来小商品价格指数走势与CPI走势背离较多,而另外二项指数长期趋势也缓慢下行,表明至少在民营实体经济领域当前并不存在“过热”,在垄断品价格不断高涨的同时,民营企业的经营比以前更举步维艰。这在当下一片“抑通涨”的声浪中,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提示决策层对民营实体经济应采取有差别的调控政策。
  关键词:义乌指数;走势;经济谜局
 
 
“三位一体”式现代农业组织体系的战略构建
 
汪 上
(安徽科技学院 财经学院,  安徽 凤阳  233100)
 
  摘要:中国农产品没有竞争优势,根源是作为中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组织体系没有竞争优势,中国缺乏有效的农业经营主体和强大的农业组织体系。创新农业组织体系,构建“家庭农场+农合+农协”三位一体式的现代农业组织体系,是提高中国农业组织体系整体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三位一体式农业组织体系;家庭农场;农合;农协
 
 
咒愿及其异名
 
侯 冲
(上海师范大学 哲学学院, 上海 200234)
 
  摘要:咒愿作为区分佛教仪式是修持仪式还是斋供仪式的标准,既是佛教斋供仪式的核心元素,也是佛教仪式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咒愿出现后,产生了多种种类、方式和内容,而“咒愿达襯”、“哒嚫咒愿”、“行香咒愿”、“叹佛咒愿”、“叹佛”、“叹佛宣疏”、“叹德宣疏”、“庄严”、“ 回向”、“庄严回向”、“发愿”等均为对咒愿的不同表述方式。与这些称谓对应的佛教仪式文本,可以被统一纳入咒愿文研究范畴,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咒愿;斋供仪式;佛教仪式;斋文;愿文
 
跨学科视角下社会救助价值理念与实践纠偏
——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为例
 
 
 
 
肖植文,    董晓波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205)
 
  摘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建立,表明最低生活保障已成为全民性社会救助制度并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充当“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但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其价值理念和具体实践中存在一系列偏差:在法学视野中,社会救助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应是平等公平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城先农后、城高农低、城乡有别的偏差;在公共财政学视野中,社会救助价值是国家通过财政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的公共事业,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因供给主体角色错位带来的公共性与政府角色不匹配、责任分担不一致等偏差;在社会学视野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标准应是反贫困或使受助人脱离贫困,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因标准单一、难以完成缩小阶层差距和整合稳定社会功能的偏差。
  关键词:价值理念;实践纠偏;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
 
 
 
南诏与吐蕃联盟关系的破裂及与唐关系的恢复
——《异牟寻誓文》的研究
 
赵心愚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唐樊绰《云南志》收录的《异牟寻誓文》,是反映南诏与吐蕃联盟关系破裂和与唐关系恢复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献,是南诏人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原始史料。分析其内容,可以看到南诏背蕃归唐具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关键词:《异牟寻誓文》;南诏;吐蕃;唐王朝;民族关系
 
 
南诏国的事大藩属政治特质
 
廖德广
(中共大理州委 宣传部, 云南 大理 671500)
 
  摘要:中国的统一与稳定是渐进的。几千年来,“中国”的周边都多少存在着边藩属国,有的不愿臣属,甚至还想入主中原。唐代西南的南诏国,却渊于民族同源共祖认识、心仪向化情感,始终奉行坚定不逾的奉唐、册汉的“以小事大”藩属态度。南诏国这种自觉主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特质,不仅在唐代,就是在中国历代众多藩属列国中,也非常突出。在有人仍企图闹独立、搞分裂的当今世界,不失其光辉的历史形象、重要的现实意义及难得的镜鉴作用。
  关键词:南诏国;奉唐正朔;册于汉帝而继好;事大藩属政治特质
 
 
 
宋代香药走私贸易
 
夏时华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宋代香药走私贸易区域主要在沿海地带,参与走私的有商人、市舶官吏、权贵官僚、沿海民众等。丰厚利润驱使、东南亚诸国与宋代之间经济差异互补、市舶抽解博买过重等诸多因素促使宋代香药走私贸易盛行。宋代政府试图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上采取措施打击香药走私活动,但法令和制度的执行者往往成为破坏者,使打击香药走私的效果不佳。虽然香药走私对宋代经济社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但在客观上又起到弥补合法贸易不足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宋代;香药;走私贸易
 
 
寄生词曲与明代话本小说的文体变迁
 
郑海涛, 赵义山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四川 南充 637002)
 
  摘要:韵散相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结构方式。寄生词曲羼入话本小说后,于话本叙述体例、结构模式、语体风格等都产生明显影响。寄生词曲与明代话本小说文体变迁可分为三个时期:明前期话本受商业传播与读者接受等要素影响较少,因此寄生词曲的运用亦大致与宋元话本相似;中期话本入话体制逐渐趋于规范化,寄生词曲的议论功能不断强化;晚期话本中寄生词曲于小说体式的影响呈现出二极化的状态。话本小说中寄生词曲的流变从侧面映证了话本小说从早期的说唱文学之一种发展为成熟文体形态的文人化案头文学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寄生词曲;明代;话本小说;文体变迁
 
 
论中国新诗中的“梦幻者”视角
 
卢 桢
(南开大学 文学院, 天津 300071)
 
  摘要:在城市文化为主导的时代,一些诗人选择以“梦幻者”视角深入文化语境,对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思进行变形化的渲染与再现,使主体的精神体验和存在意识得以澄明。具备顿悟、超验、所指不确定性的“梦幻”思维本身,正切近了诗歌“重感性、重想象”的文体特征,诗人选择这一视角,既能显露出他们对日常生活场景进行重塑的愿望,也折射出其个性化的诗维运思。
  关键词:新诗;梦幻者;城市抒写
 
 
德国生态诗研究
 
江 山, 徐红丹
(南昌航空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63)
 
  摘要:德国生态诗是自上世纪50年代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诗歌文学现象,它反映了二战后德国人、技术和自然三者关系相互对峙、抵牾和冲突状态下人们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德国生态诗的丰富多样性和精神主旨,反映出德国这个高度文明的生态型国家形成和发展背后所蕴藉的深层次生态思想文化根源。
  关键词:德语生态文学;生态诗;特点及现实意义
 
 
自媒体的本质: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
 
代玉梅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博客、播客、微博等自媒体是网络世界的新生事物,因为可以自由上传、下载与自由言论等而广受青睐。自媒体的四类传播者、自媒体“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属性、自媒体“潜传播”下的即时信息发布与获取的核心功能,是自媒体作为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能够一出生便风华显露,并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关键词:自媒体;传播者;节点;潜传播

来源/作者:《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