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时间:2016/4/6 17:01:27|点击数:
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有序发展观
——兼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滕明政 中国人民大学
秦宁波 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有序发展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在实现有序发展问题上,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的次序和秩序。认为改革的次序是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拓展,开放的次序是由窄到宽、由内向外的双重渐进,总布局的次序是地位排序和领域延展等;认为国内的经济秩序要尊重规律,政治秩序要防止动乱,文化秩序要引导文明,国际秩序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要全面准确地学习和领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有序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的愿望,在动态平衡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序发展,实现现代化。
新媒介语境下社会价值培育的话语转换与路径建构
张培 胡涵锦 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新媒介对舆论格局的重塑,已将社会价值培育话语裹挟其中。新媒介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价值导向的多元化以及话语生态的多彩化等因素挑战传统社会价值培育的话语条件、话语环境及话语方式等。此语境下,社会价值培育的话语主体由“权威”走向“民主”、话语客体由“被动”走向“互动”、话语环境由“分立”走向“融合”、话语关系由“独白”走向“对话”、话语方式由 “鲜明”走向“隐形”,已成新媒介语境下社会价值培育及其话语转换的发展趋势。然这一趋势转换,并不能希冀形势倒逼来自发实现,而应主动有为、推陈出新:坚持一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促进社会价值培育话语与新媒介的良性互动;坚持创新性与继承性的统一,寻求社会价值话语“破”与“立”的平衡;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提高社会价值培育话语的解释力和感染力;坚持意识形态性与文化性的统一,增强社会价值培育话语的文化支撑。
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实事求是原则
冯留建 张亚东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史研究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中共党史研究的指导原则,实事求是包括三个方面,即弘扬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理念;秉持实事求是的价值尺度。弘扬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有利于引领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理念,有利于丰富中共党史研究的方法路径;秉持实事求是的价值尺度,有利于更好发挥中共党史的资政育人功能。
司法改革背景下我国法官员额制度问题研究
白彦 北京大学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制定了《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以下称《四五纲要》)。《四五纲要》针对法院人事管理、人权司法保障力度等八个重点领域进行改革。目前,各试点省市根据《四五纲要》的内容出台了试点方案,但在实践中各地仍未理顺法官员额制的作用机制,导致法官员额制在推行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国外的法院改革经验可为我国法院人事改革工作提供借鉴。
“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批判路径分析
——以西方理性主义嬗变史为视野
郭先红 清华大学
摘要:以西方理性主义的嬗变史作为基础,对工具理性进行批判基本遵循的是如下三条路径:一是对工具理性进行哲学式批判(要求恢复哲学意义的原初的真善美、科学出现以后的哲学意义上的真善美,这是理性的两个发展阶段,不存在实质矛盾)。二是对工具理性肆虐于其中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对失去了批判维度的单向度社会进行批判)。三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物化现象进行批判。这三个维度的批判经常互相结合但又不完全地、必然地同时出现。了解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批判路径,才能更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唯物主义理论当代演变与建构
唐瑭 厦门大学
摘要:唯物主义理论的当代发展,不仅要回应时代问题,还必须探索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形式。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对“唯物主义”理论的系统总结直到晚年恩格斯才真正完成,而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在唯物主义形成中的作用被突出。恩格斯强调费尔巴哈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理论形成中的中介作用,卢卡奇与阿尔都塞则分别从黑格尔与斯宾诺莎的角度重叙唯物主义理论,历史批判、政治实践与唯物主义的关系被强调。通过对唯物主义理论形态的考察,不仅能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史的关系,更能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理论张力与理论形态的关系。
抗拒与排斥现代文明 谋求传统社会的复归
——近代中国民粹主义政治思潮研究
石立春 西南交通大学
摘要:根源于近代中国面临的外在压力以及农业社会的现代性转型,并饱受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滋润、遭受俄国民粹主义思想浇灌的近代中国民粹主义政治思潮,既是俄国民粹主义的异地实践,又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谋求民族独立与富强的重大政治实践,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代中国民粹主义政治思潮具有鲜明的“抗拒与排斥现代文明、谋求传统社会的复归”特征,其对现代文明的批判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都市生活的厌恶,但是依靠力量并非工人阶级,而是占据社会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阶级,并强调小生产下生产关系的调整,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其谋求传统社会的复归,赋予“到农村去”、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等政治运动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
中国古代和谐范畴与西方矛盾同一性辨析
韩美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中国古代“和谐”范畴和西方“矛盾”范畴之间是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它们所反映的都是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的本质属性及其一般规律。将“和谐”界定为“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背离了中国古代哲学文本的原有涵义。“和谐”与“矛盾”作为表征东西方各自不同智慧特色的辩证法形式,分别从不同的视域探讨了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的辩证关系。中国古代哲学由于其理论致思的重点在于阴阳矛盾的和调性、平衡性和互补性,因而对矛盾同一性作了十分具体和深入的阐释。这对于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我国代际收入传递机制研究
薛宝贵 何炼成 西北大学
摘要:我国当前出现的各种二代现象主要是由代际收入传递引起的,代际收入传递有财富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三种作用机制,并且这三种资本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代际收入传递。代际收入传递会造成子女一代竞争起点的不平等,不利于阶层流动与橄榄型社会的构建。为了促进代际收入流动,应当降低财富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代际收入传递作用,减少这两种资本的结合及其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加强人力资本的代际收入流动作用。
论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互促机制的构建
栾淳钰 南开大学
摘要:在知识经济勃兴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与日递增,文化已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及宝贵的产业资源。文化产业是经济“新常态”下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产业。传承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认同、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和共同追求。在现代化转型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传承危机。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互促机制既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有助于将传统文化传承纳入产业化之路。
我国旅游资源产权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以民族村寨旅游资源为例
董法尧 陈红玲 吴建国 西南民族大学
摘要:西方传统产权理论认为,复杂的产权结构必然导致经济的低效率。我国旅游资源产权结构复杂,我国旅游经济却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这有悖于西方传统产权理论。通过分析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就会发现,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初期,公有产权比私有产权更加有效,原因是公有产权在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物联网对物流链条上商品交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唐铁球 浙江大学
张学刚 嘉兴学院
摘要: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物流仓储管理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物流作为商品交易中的重要环节,其效率高低不仅会对企业生产效率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其信息化、智能化优势可以在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市场层面上实现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的实时动态匹配,并通过专业物流企业对生产企业物资仓储和运输的整合与优化,借助物流价值链的流通优势极大提高商品的流通效率。尤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技术同质化趋势越来越强,以物联网技术完善企业的物流价值链,对于提升企业的商品交易效率乃至形成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论资本市场开放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
徐传平 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借助“轮式动力模型”观测国际金融中心演进的动力机制,就会发现国际金融中心是在三种推力、两种拉力和两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从金融体系、经济增长和结构、金融创新与监管以及货币的国际化进程等方面分析资本市场开放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可以认为,资产市场的发展与开放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应该在明确资本市场开放的目的、理清资本市场开放与其他金融改革之间逻辑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恰当的策略和路径来实现资本市场的有序开放,进而推动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新常态下财税政策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
杨志安 王金翎 辽宁大学
摘要:节能环保产业既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主力军,又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由于该产业自身特点、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不强等原因,其发展受到限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得到国家在财税政策方面的大力扶持,在“十三五”甚至更长时期内调整财税政策的作用方向和着力点,以推动产业进步,最终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基于演化博弈的开放式创新激励与监督机制研究
岳意定 何大庆 中南大学
摘要: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创新趋势正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和方法,研究有限理性的企业如何选择开放式创新模式,并用数值模拟实验展示了成本分担与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以及搭便车行为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对演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方均采用开放式创新的概率与超额收益及超额收益分配的比率正相关,与研发总成本及成本分担比率负相关。抑制搭便车行为的收益或者加大惩罚力度,有利于企业选择“开放式”创新战略。
文化身份建构:民族、全球化与“一带一路”
张劲松 卢巧妹 福州大学
摘要:文化身份是个体借助于共同体而形成的归属感和自我意识。民族身份是一种首要的、决定性的文化身份,它是共同的传统、宗教和语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全球化推动着民族身份的融合和重塑,它呈现为超民族身份和全球公民等形态。“一带一路”文化身份是介于民族文化身份与全球化文化身份的一种中间形态,它既体现为由相互交织的族群、宗教和语言而形成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又逐渐打造全球化进程中超越国家疆界的超民族身份和区域公民身份。
多业态生产:人与自然关系重归和谐的可行方式
罗康隆?吴合显 吉首大学
摘要:在企业结构分工日趋单一、企业与企业结构分工高度苛细化的今天,当代社会的人们都习惯于将企业理解为生产高规格单一产品的经济实体,但若抛开习惯性偏见,重新解读古今中外的历史文献,都会很自然地注意到在一个生产实体中,多样化的产业并存反倒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多业态产业的生态价值,总会发现这样的生产结构恰好是摆脱生态危机,重塑人地关系和谐的可行方式,同时还不会削弱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
论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阻滞因素与破解思路
曹爱军 甘肃政法学院
杨鹍飞 四川大学
摘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民族事务治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维面,关乎国家的稳定团结和长治久安。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需要廓清“治理什么、谁来治理、怎么治理”三个基本问题,以便对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进行准确定位,指导民族事务治理的政策实践。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需要回归现实,围绕治理的主体、客体、目标和方式,客观判断民族事务治理面临的现实障碍和阻滞因素,以便准确把握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节点和可行路径。
境遇、机遇与新生:21世纪的西南传统集贸市场
杨曾辉 中山大学
摘要:西南传统集贸市场的社会文化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但其服务社会、优化区域资源的功能却从未消失过,尤其是作为地方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运行状态良好与否的“镜子”本质,始终可以为任何社会阶段所用。时下,它既遭遇了衰落的境遇,但社会又给它创设了新生的可能,关键在于找到与此前有别的建设思路,即不应当再孤立地纠结于传统集贸市场落伍与否的问题,而应当在反思它式微的根源和当前面临的各种遭遇,尤其是在吸收前人曾经反思过的思路的基础上,去探寻当代如何在民族文化框架内,去实现传统集贸市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双向创新和复兴,因为就其根本而论,传统集贸市场也是区域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了民族文化这个整体,其复兴之路定然至艰至难。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对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杨晓雯 云南大学
摘要:云南省永胜县彝族支系他留人是族属尚存争议的族群,作为历史上处于移民情境中的族群,其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夷汉融合”的典型。巴斯的“族群边界”理论以及王明珂提出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论述是族群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他留人聚落所依托的社区建制沿革、背景以及汉文地方志中与之相关的文献记载表明,明代以来,汉人移民的到来导致了夷夏文化边界形成及确立。
美国贸易协议机制“快车道”立法研究
何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摘要:美国国会于1974年设计的“快车道”立法的贸易协商程序是一种宪法性和行政性的协议程序。通过“快车道”立法,美国国会授权行政机关可以不使用宪法第二章所规定的缔约程序。“快车道”立法程序设计的初衷是改变立法机关对国际贸易立法和协商过程的操控,然而,“快车道”立法与常规立法程序比较起来缺乏民主可信性,对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也存在多种约束,立法过程中存在信息操控而导致透明度不足。美国贸易协议机制中的“快车道”立法已经影响了国际知识产权法和贸易法的其他领域。它将其他国家捆绑在与美国法不一致的条约上,忽视其他国家的相关利益。通过对美国贸易协议机制“快车道”立法的研究,将有利于理解美国贸易协议机制的“立法操控”现象。
罪责关系的当代命运
孙道萃 华南理工大学
摘要:犯罪与刑事责任的关系是罪责刑关系暨刑法学体系特有的地方性知识。从历时性看,刑事责任范畴与罪责关系命题始于犯罪构成的定罪意义,“刑事责任是犯罪和刑罚之间的桥梁”是静态罪责关系的基本轮廓。但是,晚近以来,静态的罪责关系命题相继面临罪责的构成要件化、动态归责功能的“虚化”与责任主义转向、实体空洞的司法困局等问题。基于刑法学的“体系性思考”,应肯定刑事责任范畴与罪责关系命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兼顾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并强化动态研究,特别重视刑事责任的动态归责体系的理论建构,及时关注恢复性刑事责任观念与预防性刑事责任观念的新近变化。借此,充实刑事责任范畴的实体内核及地位,盘活罪责关系和优化罪责刑关系暨刑法学体系,延续刑法理论的生命力。
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的建设路径探析
杨中艳 华中师范大学
摘要:法治是确保基层协商民主合法、稳定、持久、有序运行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蓬勃发展,表现出强烈的法治化建设诉求。然而,现阶段基层协商民主法治化建设滞后与不足的客观事实一度成为基层协商民主深入开展的瓶颈。因此,应立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扎根于基层协商民主发展的现实情况,从大力培育基层民主协商建设的法治意识、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协商协商的法律体系、切实完善基层民主协商程序的法治化、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协商的法律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索构建基层协商民主的法治路径,以实现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探索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协商行为的合法性、稳定性之间的有机统一。
城市法治:一次空间法理学的探索
李 乾 华南理工大学
摘要: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巨变,是现代法律规范的起源。城市生活打破了个人的血缘与地缘关系,形成了契约与权力关系。法律结构随着城市复杂性的进化而变迁,最终形成法治。我国城市法治发展面临多重问题,城市法治试验性探索为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丰富的样本。
清末中国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对话研究
——以马联元《辨理明证语录》为考察点
季芳桐 南京理工大学
摘要:马联元《辩理明证语录》是应对云南地区基督教传教士的传教挑战而作。其著作重点阐述了伊斯兰教有关主宰的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传教书籍中有关耶稣记叙和有关观念,诸如: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是救世主、以及“三位一体”说等进行了驳斥。同时,又阐述了伊斯兰教有关的耶稣传说和观念,树立起不同的耶稣观。从实际效果看,马联元的著述不仅回应了基督教挑战,而且推进了回耶对话、交流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督教在白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以对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的调查为例
张睿 云南民族大学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白族地区在村民变市民的被城镇化浪潮中,这些社区急需要有与城镇化的新生活相适应的归属感和社区伦理道德规范的凝聚力,其既没有选择传统的本主信仰,也没有选择佛教或道教信仰,转而信奉督教。这样的选择和其所处新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既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城镇化助推了近年来基督教在白族聚居地区的发展。
中国的医改阻力及其破解路径选择
——基于改革成本分担的视角
代志明 郑州轻工业学院
摘要:中国医改“改而不动”的事实,表明当前中国的医改阻力较大。经过测度的2004—2013年中国的医改成本及其分担状况的数据表明,中国医改成本支出缺口巨大,并且存在分担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的分担比例偏少,而地方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分担比例偏多,结果引发较大的医改阻力。因此,强化中央政府的医改成本分担责任,并在医疗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是化解医改阻力的新路径。
物质主义与购买情绪的关系:变化期待的中介作用
李亚红 华中师范大学
赵宝春 中南民族大学
摘要:物质主义价值观和购买情绪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对370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物质主义与积极情绪的快乐、兴奋和消极情绪的不满、担忧呈显著正相关,物质主义与总变化期待以及自我变化、人际变化、享乐变化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总变化期待及各分维度与购买积极情绪的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变化期待在物质主义与快乐、积极情绪之间为完全中介效应,变化期待在物质主义与兴奋之间为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31.6%。因此,购物行为可以带来一定的快乐,但高物质主义者应更谨慎地做出购买决策,以缓解物质主义过分追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宋代的海难与海难救助
黄纯艳 云南大学
摘要:宋代海上贸易和航海活动空前繁荣,海难事故也频繁发生。考古文物和各类史籍中留下了大量海难事故的记载,有的是直接对历史事件的实录,有的则是意在传布观念的主观书写,总体上都反映了当时海难频发的现实。宋朝政府采取了供给口食、遣返回国、保护遇难者财政、特别赏赐、免除税收、有偿借贷等多种海难救助方式。官方的海难救助有助于树立宋朝良好的国家形象,促进海商贸易积极性,亦有助于增强宋朝的国家安全。
宋代南海诸国使节来华驿馆考
王元林?马伟明 暨南大学
摘要:宋代为接待域外国家的使节,在都城与地方上建置了一些大型驿馆。其中,招待南海诸国使节的驿馆有设在汴梁的礼宾院、怀远驿、来远驿;设在临安的怀远驿、贡院馆舍以及在沿海广南西路、广南东路、福建路等设立的来远驿等。这些驿馆的设置,一般考虑到交通地理位置便利、管理方便等因素。在用途上,驿馆除招待南海诸国使节外,还用来习礼、招待宋廷官员;在接待礼仪上,对南海诸国的接待方式不同,而其中又以交阯为要。宋代的这种驿馆制度影响了金国、交阯等地,怀远驿、来远驿等同名异地的情形也同时存在。
明代丽江土司木增遗作《云薖淡墨》述评
杨林军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云薖淡墨》是明代丽江土司木增所辑录的一部类书。因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对此书作过“序”和校雠,加之采用江浙一带最先进版刻技术刻印,流传一时。云南省图书馆藏本和上海图书馆藏本在版刻规格、卷数、序文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云薖淡墨》是云南明代刻本精品的代表,在版本风格、传统教育思想等方面都有研究价值。
学科归附与学科意识限度
——对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实践嬗变的历史反思
李立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作为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文学的原初话语实践拒斥了传统文论话语对“文学”的真理预设,具有前沿话语陈述与“反话语”实践融通一体的特殊性。与马恩相比,后世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实践,则时常因过度化的学科机制归附从而导致相关话语实践的萎缩或异常增殖。有鉴于此,需要重申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实践的学科意识限度,通过恢复话语实践主体的历史视野与辩证判断能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圆整性、方法论的彻底性对单一学科局限性的超越。
回族民间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王根明 南京理工大学
何克俭 宁夏人民出版社
摘要:中国回族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大花园中的一枝鲜艳夺目的奇葩,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发轫于唐宋时期,经千百年来回回人民的创作和传布,分布于中华大地各个回族聚居社区。
于坚诗论:被怠慢看轻的诗学言说
王文营 临沂大学
摘要:于坚在坚持诗歌创作的同时,也一直表达着对诗歌价值的理性思考。于坚诗论强调了诗歌语言的本体性存在,认为诗歌应该是从日常语言中获得经验和活力,用母语言说日常生活的神性;于坚不仅注意了诗意在文字中的在场,也注意了诗意的即兴存在和诗意的饱满存在,于坚对诗意的理解充满了动感性和生命的现场体验性;他认为诗歌创作是道法自然,是对时间的重建、对心灵的守护与看养,是对日常生活尊严的重建。在重建中,汉语原始的诗性得以复活。
六朝墓志文滥觞与骈化发展艺术特色研究
陈鹏 河南师范大学
摘要:墓志文体滥觞于魏晋,发展于刘宋时期。此后,帝王与士人的参与,为南朝墓志文的成熟与骈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朝墓志文的创作才逐渐步入繁盛。到了孝明帝时期,北魏墓志文发展进入到一个黄金阶段。此后的中国社会动乱并没有影响到东魏和北齐墓志文的创作与骈化发展。庾信、王褒等南朝文人的入北,给北周墓志文的创作带来了新鲜的血液,骈俪之体由此蔚然成风。
来源/作者:期刊部/陈慧妮 责任编辑:范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