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东南亚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与摘要
时间:2025/3/25 10:53:36|点击数:
目 录
专家笔谈
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从亚非团结合作到“全球南方”共同崛起……杨正权 李安山 肖 宪 陈利君 王国平 林延明 成振海 ( 1 )
区域国别研究
万隆精神对印尼外交政策的规范塑造与中印尼关系实践……潘 玥( 46 )
印太视域下德国对东南亚地区政策的调整……邱 洋( 73 )
姜景奎专栏
印度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探索历程——基于印度英语小说的研究……闫紫薇( 98 )
R. K.纳拉扬《向导》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杨晓霞 吴嘉敏(125)
内 容 摘 要
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从亚非团结合作到“全球南方”共同崛起
杨正权 李安山 肖 宪 陈利君 王国平 林延明 成振海
摘要:1955年召开的万隆亚非会议,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这些原则成为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和立场的国际关系原则,有力地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蓬勃斗争,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在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的引领下,新中国外交开创了新局面,中国与中东、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关系迎来了新的转折期。与此同时,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开始了团结合作。随着“全球南方”的崛起,亚非拉国家正在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努力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国际格局,这说明时至今日,万隆会议即将迈入 70 周年,万隆精神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万隆精神对印尼外交政策的规范塑造与中印尼关系实践
潘 玥
摘要:万隆精神作为发源于南南合作的重要国际规范,对印尼外交政策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万隆会议的东道主和发起国,印尼对万隆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规范建构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万隆精神通过规范内化、制度化和创新性实践等路径,深刻塑造了印尼的外交身份与政策取向,体现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推动区域多边主义和南南合作的深化等方面。在中印尼关系发展进程中,万隆精神为双方构建了共同的规范认知基础,推动了两国在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与“全球海洋支点”愿景对接的过程中,万隆精神的规范价值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当前,随着全球治理体系重构和国际格局的深刻演变,万隆精神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国家利益与规范价值的张力、文化认知与战略理性的平衡、地缘政治竞争与区域合作的协调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南方重要力量的中国和印尼,应在践行万隆精神的基础上深化战略互信、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南南合作走深走实,也将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展望未来,万隆精神作为重要的国际规范资源,将继续为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利合作、参与全球治理提供重要的规范指引与实践智慧。
印太视域下德国对东南亚地区政策的调整
邱 洋
摘要:德国将“印太地区”定义为决定 21 世纪国际秩序的关键区域,并视东南亚地区为“印太”的心脏地带。德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政策也因此成为德国“印太战略”中的重点内容。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德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政策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表现为更频繁的高层战略互动、更紧密的经贸关系和更受重视的安全合作。综合来看,德国对东南亚地区政策的调整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驱动:一是为了应对所谓的“中国威胁”;二是为了抓住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机遇;三是出于维护美德同盟的战略需要,但德国也在努力避免同盟困境,谋求独立的战略空间。德国对东南亚地区政策的调整将会给东南亚国家、德国自身、中国以及地区局势带来显著影响。与此同时,德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中国在区域经济结构中所占据的优势地位,以及德国所面临的内外掣肘都将制约德国对东南亚地区政策的实施效果。
印度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探索历程――基于印度英语小说的研究
闫紫薇
摘要:印度的现代性始于殖民主义,西方现代性以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和知识体系的方式渗透进印度的日常经验,而印度本土经验则被斥为“非现代的”。首先主张反对现代性殖民主导话语的是印度知识分子,他们对印度现代性的建构立足于对西方思想进行解构、改写并重构,力图摆脱西方的现代性,剥离现代性的殖民特性,使其成为本土意识形态,指向普遍的进步。作为印度知识分子的一员,印度英语文学家及其笔下的文学作品共同扮演着社会良心的角色,以公理代言人的身份为民众发出呐喊。借助彼得 • 瓦格纳对于第三世界的现代性研究,可以从政治现代性、经济现代性与认知现代性三个维度描摹印度的现代性状况。面对政治现代性的重重挑战,印度知识分子辩证地看待与民主制度互为支撑的“自由”观念,在寻求最大限度上实现个人自由的同时维护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印度英语文学家更是独具慧眼地以历史现实中的知识分子为切入点,呈现其历史困境。印度的经济现代性与政治现代性相互交织在一起,市场竞争和资源分配不均使得贫富差距扩大,政治现代性强调的民主实践受到重重阻碍。文学界的知识分子同样审视与批判金钱至上价值观、人的异化、贫富悬殊等印度经济现代性建构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印度认知现代性上所面临的危机,印度英语文学家以小说创作的形式,加入了对宗教认知与现代性理性主义互动关系的探索,力图在“理性”与“宗教”之间找到一条多元、流动的“印度理性”之路。
R. K. 纳拉扬《向导》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
杨晓霞 吴嘉敏
摘要:印度英语作家 R. K. 纳拉扬的《向导》描写了处于前工业时期的摩尔古迪小镇天人和谐的生态环境,居民们与自然紧密相依、拥有稳定的住所。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小镇已不复往昔。进入消费时代的摩尔古迪在工业文明发展观的影响下,自然被商品化,社会关系走向异化,社会个体面临着处所被剥夺、精神被摧残的危险。小说表达了对消费主义和过度现代化的警惕和批判,对处于现代化发展中的印度及印度青年的未来表示担忧。通过描写主人公拉朱在旱灾中的苦修及其在苦修之前的回忆,纳拉扬为现代个体重寻生态理想指出了实践路径。人们通过简化物质生活、积极保护自身的自然性,可以达到新的理想境界。纳拉扬的生态思想受自身成长环境、印度传统自然观以及现代英国的浪漫主义自然观和美国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呈现出杂糅性和有限性的特点,他的生态思想为现代社会个体的生态实践提供了具体指导,重申了印度乃至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博大精深,对现代社会的“第二次启蒙”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代生态叙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南亚东南亚研究》投稿电子邮箱为:nydnyyj@126.com。稿件篇幅宜在25000字左右,来稿请附上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学位、职称、工作单位、电话和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及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以便联系。
来源/作者:《南亚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责任编辑:张雪